
周武王 弟 管叔鮮 與 蔡叔度 的并稱。 武王 崩, 成王 幼, 周公 攝政, 管 蔡 流言于國,謂“公将不利于孺子”, 周公 避居 東都 ,後 成王 迎 周公 歸, 管 蔡 懼,挾 纣 子 武庚 叛, 成王 命 周公 讨伐,誅殺 武庚 與 管叔鮮 ,流放 蔡叔度 ,其亂終平。事見《書·金縢》及《史記·管蔡世家》。 漢 鄒陽 《獄中上梁王書》:“意合則 胡 越 為昆弟, 由餘 、 子臧 是矣,不合則骨肉為讎敵, 朱 象 、 管 蔡 是矣。” 唐 李白 《箜篌謠》:“ 周公 稱大聖, 管 蔡 寧相容!” 元 耶律楚材 《和張敏之詩七十韻》之一:“流言無 管 蔡 ,奇計有 平 良 。” 明 徐複祚 《投梭記·恣劫》:“臣等願以百口保之,願陛下不以 管 蔡 而疑 周公 。”
“管蔡”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獻綜合理解:
核心含義:指周武王的兩位弟弟管叔鮮與蔡叔度的合稱。
《管蔡》是一個成語,表示掌管國家大事和管理政務。它指的是擔任重要職位,負責治理國家的君主或官員。
《管蔡》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竹和艹。它的總筆畫數是18畫,其中竹的筆畫數為6畫,艹的筆畫數為12畫。
《管蔡》最早見于《論語·衛靈公》:“不得中行而管蔡。”這句話意思是說,一個君主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行動,就無法管理國家的政務。
《管蔡》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管蔡」,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針對「管」字有多種寫法,如「匽」或「畜」等。而「蔡」字在古代寫作「冊」。
1. 他以豐富的政治經驗被委以重任,成為國家的管蔡之才。
2. 作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他善于管蔡,使得國家政務井然有序。
管事、管束、蔡文姬、蔡甸區
近義詞:掌控、治理、統轄
反義詞:任人擺布、放任、失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