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敛。 明 张居正 《答南兵兼河道凌洋山书》:“好议喜事者,知鄙意有在,亦自敛戢,而不敢復兴事端。”《明史·魏大中传》:“ 忠贤 势益张,以廷臣交攻,阳示敛戢,且曲从诸所奏请,而阴伺其隙。” 郭沫若 《今昔集·************归趋》:“民主阵线对于 ********* 的防卫,可以说是没有丝毫懈怠的,然而纳粹魔鬼乃至轴心国全体的野心,决不会因此而敛戢。”
“敛戢”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iǎn jí(注意“戢”不读jí以外的音),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收敛、克制
指约束自身行为或抑制某种状态,常用于描述人主动收敛锋芒、控制情绪或行动。例如《三国演义》中“法正闻之,亦自敛戢”,即表示法正自我约束言行。
止息(争端或武力)
多用于政治或军事语境,表示平息冲突。如《明史》提到魏忠贤“阳示敛戢”,指其表面收敛势力。
古代文献
现代用例
郭沫若《今昔集》中形容纳粹野心“决不会因此而敛戢”,强调无法被遏制的侵略性。
褒贬色彩
中性词,但需结合语境。如描述自我约束时偏褒义(如《三国演义》),描述权谋伪装时偏贬义(如《明史》)。
搭配对象
多与“行为”“野心”“争端”等词搭配,如“敛戢锋芒”“敛戢兵戈”。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明史》《张居正集》等史料。
《敛戢》(liǎn jí)是一个成语,意为收敛、收拾、收摆,也可指整理、整齐。说话时用来形容言辞、动作等收敛起来。
《敛戢》是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敛和戢。
敛的部首是攴,总笔画数为9。
戢的部首是戈,总笔画数为10。
《敛戢》最早出现在《东京梦华录》这本明代杂剧集中,后来被引申为固定的成语,用来形容收敛、整理。
繁体字中的《敛戢》的写法为「斂戢」。
在古时候,敛的写法较为复杂,有多种字形变体,例如「斅」、「斆」等。
戢的古字形为「戤」,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
1. 他敛戢起心思,决定重新规划这个项目。
2. 她敛戢笑容,凝视着远方。
敛财、收敛、整理、收拾
整理、收拾、收摆
放纵、呈现、散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