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偏伯的意思、偏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偏伯的解釋

邊遠地方的長官。《呂氏春秋·季冬》:“吾聞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為處乎此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偏伯”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先秦及秦漢時期的典籍中,其含義與現代常用詞彙有較大差異。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進行的詳細解釋:

一、 基本釋義

“偏伯”由“偏”和“伯”兩個語素構成:

“偏伯”合起來,其核心含義是指:

  1. 非正統的諸侯或地方首領: 指那些并非由天子正式冊封、或地處偏遠、勢力相對較小、地位次于正統大諸侯的地方統治者或首領。他們可能擁有一定的自治權,但在名義上或實際上依附于更大的政治實體(如周天子或強大的霸主)。
  2. 次要的霸主或領袖: 在特定語境下,也可指在某個區域内或某一方面具有影響力,但并非天下共主或最強霸主的領袖人物。

二、 文獻例證與用法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用例不多,但意義明确:

  1. 《左傳·莊公十六年》: “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十六年,曲沃武公伐晉侯缗,滅之,盡以其寶器賂獻于周僖王。僖王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于是盡并晉地而有之。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號曰晉武公。……初,晉武公伐夷,執夷詭諸。……周襄王使召武公、内史過賜晉侯命。……晉侯使郤乞告瑕呂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曰:‘……且告曰:孤雖歸,辱社稷矣。其蔔貳圉也。’衆皆哭。晉于是乎作爰田。呂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将若君何?’衆曰:‘何為而可?’對曰:‘征繕以輔孺子,諸侯聞之,喪君有君,群臣輯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勸,惡我者懼,庶有益乎!’衆說。晉于是乎作州兵。初,晉獻公欲以骊姬為夫人,蔔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從筮。’蔔人曰:‘筮短龜長,不如從長。且其繇曰: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猶有臭。必不可!’弗聽,立之。生奚齊,其娣生卓子。及将立奚齊,既與中大夫成謀,姬謂大子曰:‘君夢齊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歸胙于公。公田,姬寘諸宮六日。公至,毒而獻之。公祭之地,地墳。與犬,犬斃。與小臣,小臣亦斃。姬泣曰:‘賊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殺其傅杜原款。或謂大子:‘子辭,君必辯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我辭,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樂。’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實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誰納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此段背景複雜,但其中涉及晉國從“偏伯”(曲沃伯)到正式諸侯的轉變過程。曲沃系作為晉國小宗,長期與大宗争位,雖實力強大,但在未被周天子正式冊封為晉侯之前,其首領(如曲沃武公)可視為“偏伯”。)
  2. 《韓非子·說疑》: “若夫後稷、臯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管仲、隰朋、百裡奚、蹇叔、舅犯、趙衰、範蠡、大夫種、逢同、華登,此十五人者為其臣也,皆夙興夜寐,卑身賤體,竦心白意,明刑辟、治官職以事其君,進善言、通道法而不敢矜其善,有成功立事而不敢伐其勞……此謂‘霸王之佐’也。…… 若夫齊田恒、宋子罕、魯季孫意如、晉僑如、衛子南勁、鄭太宰欣、楚白公、周單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為其臣也,皆朋黨比周以事其君,隱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亂治,援外以撓内,親下以謀上,不難為也。……故曰:有臣而弑其君者,吾未聞也;有子而弑其父者,吾未聞也。……故周記曰:‘無尊妾而卑妻,無孽適子而尊小枝,無尊嬖臣而匹上卿,無尊大臣以拟其主也。’四拟者破,則上無意、下無怪也;四拟不破,則隕身滅國矣。…… 故曰:孽有拟適之子,配有拟妻之妾,廷有拟相之臣,臣有拟主之寵,此四者,國之所危也。故曰:内寵并後,外寵貳政,枝子配適,大臣拟主,亂之道也。故《周記》曰:‘無尊妾而卑妻,無孽適子而尊小枝,無尊嬖臣而匹上卿,無尊大臣以拟其主也。’四拟者破,則上無意、下無怪也;四拟不破,則隕身滅國矣。” (韓非子在論述臣子類型時,雖未直接定義“偏伯”,但其對地方勢力坐大、僭越禮制的批判,有助于理解“偏伯”作為非正統、潛在威脅的地方首領的含義。)

三、 總結

“偏伯”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先秦時期那些非由天子正式冊封(或雖受封但地位相對次要)、地處相對偏遠、勢力範圍有限、依附于中央王朝或強大霸主的地方統治者或首領。它強調其地位的非正統性、次要性和區域性。隨着秦漢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和郡縣制的推行,這類半獨立的地方勢力逐漸消失,該詞也隨之罕用。

主要參考來源:

請注意,由于“偏伯”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再使用,理解其含義需緊密結合古代曆史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偏伯”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偏伯”指邊遠地方的長官,屬于古代漢語詞彙。該詞由“偏”(邊遠、不正)和“伯”(古代官職或家族長輩)組合而成,強調對偏遠地區的管轄職能。


引證與出處

《呂氏春秋·季冬》中記載:“吾聞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此處“偏伯”即指邊遠地區的治理者,暗含對其德行的認可。


字義分解

  1. 偏(piān):意為“邊遠”“不居中”,引申為“非中心地區”或“輔助職位”。
  2. 伯(bó):原指家族長輩或官職(如“方伯”為古代諸侯領袖),此處代指地方長官。

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及“偏伯”可引申為“偏袒、偏愛”,認為“伯”代指一方勢力,整體表達偏向某一方的态度。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讀。


建議

若需深入研究,建議參考《呂氏春秋》《漢典》等古籍或權威辭書,以區分古代本義與現代引申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羅耶百禽長襃談拔趙易漢北固樓表裡山河别息秉锧布施出倒蹉跎自誤釣人剟取風美分文不取敷棻鬼慌好騎者堕黑聳聳黑蚤華腴監紀計不反顧矶激鹫島酒魔頭眷眄鞫正空室清野鲲身聯盟列柏弄口鳴舌落荒而走倮露馬後大練麋壽磨子穆耀牛蛙醲醴七孔生煙清刻七松家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三芝上除石榜食客時日屠酤玩巧無至纖弱閑作小格式笑貌銷售網小有産者謝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