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乳香;蘇合香。《楞嚴經》卷七:“壇前别安一小火鑪,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燃令猛熾。”
兜樓婆香(dōu lóu pó xiāng)是古代漢語文獻中記載的一種名貴香料,源自梵語音譯,特指熱帶植物龍腦香的樹脂結晶,又稱冰片或樟腦。以下從詞義、來源及應用三方面詳解:
基本釋義
“兜樓婆”為梵語"Turuṣka" 或"Kunduruka" 的音譯,意為“樹脂香”。在佛經譯著中常指龍腦樹提煉的香料,其香氣清涼馥郁,被列為佛教“五香”之一(沉香、檀香、丁香、郁金香、龍腦香)。
例證:
《翻譯名義集·卷三》:“兜樓婆,此雲香。”
别稱關聯
古籍中亦寫作“妒路婆”“咄噜瑟劍”等,後統稱龍腦香(因其結晶如冰片,又名“冰片”)。《本草綱目》載:“龍腦香,因其狀加‘冰’字,俗稱冰片。”
植物學背景
龍腦香科植物(如 Dipterocarpus turbinatus)的樹脂經蒸餾凝固而成,主産于東南亞及南亞。《大唐西域記》載:“羯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多出龍腦香。”
特性:色白如冰,氣清香涼烈,遇火易燃,入水浮而不沉。
貿易與傳播
漢代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唐代成為宮廷貢品。《新唐書·地理志》載廣州進貢“龍腦香”。宋代《諸蕃志》稱其為“三佛齊(蘇門答臘)特産”。
佛教用于供佛、浴佛儀式。《法華經》雲:“兜樓婆香,盛衆妙香。”
《證類本草》載其“通諸竅、散郁火”,主治中風、目赤腫痛。《海藥本草》稱“主内外障眼,鎮心秘精”。
唐代貴族以龍腦香熏衣、入墨(制“龍腦麝墨”),或作香囊佩飾。《香譜》載其“合香可辟穢祛濕”。
(注:古籍原文鍊接來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及“維基文庫”等權威數據庫)
“兜樓婆香”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分析:
梵語音譯詞彙
該詞源自梵語,指代兩種香料:
佛教經典出處
在《楞嚴經》卷七中有明确記載:“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燃令猛熾”,說明其用于宗教儀式的焚香淨化環節。
部分詞典将其描述為成語,意為“香氣撲鼻,令人陶醉”。這種用法可能源于民間對“香氣濃郁”的引申,但缺乏權威文獻支持,需謹慎使用。
若需學術引用,建議優先參考《楞嚴經》及漢典等權威來源的梵語本義,而非成語化解釋。
百年難遇白晝罷女比是不問皂白出母疵拙撺梭萃取粹雅德令東風頓逗二疏蜚遯鳳侶粉線咈谏滾枕漢綱厚問懷刑簡古岌岌肌肉玉雪羁屬幾榻克壯匡君柳線辘轳劍綿纏男人内腔牛鬭平明譴毀戚顔靸戟深秘師船石甔守阍順口説是談非沓岡複嶺湯沐邑天材脫陽歪嘴念邪經玩諷無洞掘蟹霧關雲洞香火院銜環崄巇跣子硣磟膝步戲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