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奏弦樂器的指法。 唐 李群玉 《索曲送酒》詩:“煩君玉指輕攏撚,慢撥鴛鴦送一杯。”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琵琶》:“ 興奴 長於攏撚,不撥,稍軟。” 宋 晏殊 《玉樓春》詞之九:“春蔥指甲輕攏撚,五彩條垂雙袖捲。”
“攏撚”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彈奏弦樂器(如琵琶)的指法技巧,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攏撚”指彈奏弦樂器時手指的兩種基本動作:
該詞多見于古代詩詞和音樂典籍:
在傳統音樂中,攏撚不僅是技法,還影響樂曲的情感表達。例如:
“攏撚”是古代弦樂演奏的核心指法,兼具技術性與藝術性,其曆史可追溯至唐代,并通過詩詞、樂譜等載體流傳至今。如需更深入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樂府雜錄》或相關詩詞注解。
《攏撚》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用手指或手撚東西并使其聚攏在一起。
《攏撚》的部首是手,它由8劃組成。
《攏撚》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爾雅》這部古代字典中。
《攏撚》這個詞的繁體字為「攏撚」。
在古代,攏的寫法為「攏」,撚的寫法為「拈」。
1. 他用手攏撚着一束麥穗。
2. 她巧妙地攏撚着一根線,形成了一個精美的編織品。
攏包、攏袖、撚線
聚集、集合、彙集
散開、分散、散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