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遁戢的意思、遁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遁戢的解釋

猶隱匿。《新唐書·隱逸傳序》:“ 唐 興,賢人在位衆多,其遁戢不出者,纔班班可述,然皆下概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遁戢”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構詞法角度解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遁”本義為逃避、隱退,《說文解字》釋為“遷也,一曰逃也”,如《後漢書·逸民傳》中“遁世以葆真”;“戢”則指收斂、止息,《詩經·周頌》有“載戢幹戈”,《左傳》注“戢,藏兵也”。二者組合後,“遁戢”在古漢語中多指隱退避世并收斂行迹的行為,例如明代王世貞《弇州四部稿》中“賢者遁戢于林泉”即用此意。

在語義擴展層面,該詞可引申為兩種解釋:其一指主動退避以平息争端,如清代方苞《方望溪全集》提及“君子遁戢以避禍”;其二指隱藏才能不顯露,類似《晉書·隱逸傳》所述“韬光遁戢”的處世态度。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文言文或特定學術論著。欲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撰的《古代漢語詞典》第3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網絡擴展解釋

“遁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詞義

“遁戢”意為隱匿、隱藏,指主動選擇隱退或收斂行迹的行為。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賢者避世或收斂鋒芒的狀态。

2. 字詞拆分

3. 文獻出處

《新唐書·隱逸傳序》中記載:“唐興,賢人在位衆多,其遁戢不出者,纔班班可述,然皆下概者也。”此處“遁戢”指賢人因時局選擇隱退,未出仕為官(見、3)。

4. 例句參考

“遁戢”屬于複合詞,強調主動隱退或收斂的姿态,多用于曆史文獻中描述人物的避世行為。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閱《新唐書》原文或權威古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痹痼逋囚殘折穿針走線垂矜璀璀彈參膽小頂蟲鬥夥蠹籍燔柴煩愁放火燒山翻空出奇份兒豐實府史根際鼓桡回腸九轉會師活剝囏阨膠布椒除澆客家主母竟至居功課征困急淩等龍山佳會羅勒門縫女中丈夫盤銘清客相公棋射起行容膝之地三頭兩日搔頭僧官僧祇勝流十率事上視掌首露黍肫瑣碌胎動天津大學晚遇無經弦誦顯祖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