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雀的别名。 元 葉李 《暮春即事》詩:“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二·雀》:“栖宿簷瓦之間……故曰瓦雀。” 郭沫若 《蘇聯遊記·遊斯太林格勒》:“晨六時起床,瓦雀在街頭噪晴。”
“瓦雀”是漢語中對麻雀的别稱,其名稱來源與麻雀栖息于屋檐瓦片間的習性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瓦雀即麻雀的别名。因麻雀常栖息在房屋檐瓦之間,故得此名。
詞源與文獻記載
延伸文化内涵
該詞常見于古典詩詞,既表現自然生靈的生動形象,也暗含對市井生活的觀察,如葉李詩中通過“瓦雀行書案”的細節展現文人雅趣。
“瓦雀”作為傳統文學意象,兼具生物學特征與文化意蘊。如需更詳細解析,可參考《本草綱目》等典籍。
瓦雀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形容小鳥在屋檐上栖息。瓦雀的拆分部首是瓦和雀,其中瓦是指瓦器,雀是指鳥類。
瓦的部首是瓦字底部的瓦石,是一個象形字;雀的部首是隹,是一個會意字。瓦字的筆畫數為五畫,而雀字的筆畫數為十一畫。
瓦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其中的《瓠犀》一詩中,有“爾鳥不可聽,不聞爾瓦雀。”的描述,意為連小鳥都不肯停在你的屋檐上,可以看出瓦雀一詞在古代就已經出現。
在繁體字中,瓦雀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中,瓦的本字是戸,表示門。而雀的本字是匕,表示小刀。這些字形在演變過程中逐漸簡化為現在的形狀。
以下是一些使用瓦雀的例句:
和瓦雀相關的組詞有:瓦片、瓦房、瓦盆、瓦楞紙等。
瓦雀的近義詞有:小鳥、麻雀、烏鴉等。
瓦雀的反義詞可以是大鳥、雕鸮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