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獻璧玉。借指投降。《資治通鑒·齊和帝中興元年》:“竊以一餐微施,尚復投殞;況食人之祿而頓忘一旦,非唯物議不可,亦恐明公鄙之,所以躊躇,未遑薦璧。” 胡三省 注:“薦璧,謂銜璧而降也。”
“薦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指進獻璧玉,常用于象征投降或歸順。這一用法源自《資治通鑒·齊和帝中興元年》的記載:
“竊以一餐微施,尚復投殞;況食人之祿而頓忘一旦……未遑薦璧。”
胡三省注:“薦璧,謂銜璧而降也。”(意為“口銜玉璧投降”)
曆史背景
古代戰争中,投降者常以玉璧為信物,表示臣服。例如君主或将領投降時,會“銜璧”(口含玉璧)以示誠意,後演變為“薦璧”代指投降。
引申含義
“薦璧”主要用于曆史文獻中,指代投降或歸順行為,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核心意象與古代禮儀密切相關,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
《薦璧》是一個成語,意為推薦人才或珍寶。它由兩個字組成:薦和璧。
薦的拆分部首是艹,總共有9個筆畫。
璧的拆分部首是玉,總共有13個筆畫。
《薦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傳說故事。據傳,在秦朝時期,有一個叫做鄒衍的庶民可能是通過獲知了一種獨特的治病方法,将這種方法傳授給了秦始皇的夫人。秦始皇聆聽後非常感激,于是讓鄒衍的名字被記載在了秦國的文獻中。因為他的名字被薦上去,就像是将珍貴的玉璧薦獻給了秦始皇,所以這個成語就形成了。
《薦璧》的繁體字為「薦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薦和璧的字形稍有不同。薦的古代寫法為「薦」,而璧的古代寫法為「璧」。
在推薦人才方面,他是個舉世聞名的能人,可以說是薦璧之才。
他在文學領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可以稱之為文壇的一塊瑰寶,是文學界的薦璧。
常見的與《薦璧》相關的組詞有:
《薦璧》的近義詞有推薦,舉薦。
《薦璧》的反義詞可根據上下文确定,如不推薦、不珍貴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