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書《慈悲道場忏法》的别稱。相傳 梁武帝 初為 雍州 刺史時,夫人 郗氏 性酷妒,病死。 梁武帝 即位後夜夢 郗氏 化為蟒。為了替 郗氏 忏悔罪業,乃集錄佛經語句,作成忏法十卷,因稱《梁皇忏》。後為佛家常用的超度忏法。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不念《法華經》,不禮《梁皇懺》。”《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過了幾日,老和尚果然請了 吉祥寺 八衆僧人來替 牛布衣 拜了一天的《梁皇懺》。”亦作“ 梁武懺 ”。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四折:“《梁武懺》多看幾卷,《消災呪》勝讀幾遍。”
“梁皇忏”是佛教經典《慈悲道場忏法》的别稱,主要用于超度亡魂、忏悔罪業。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定義
梁皇忏是佛教忏法文獻,全稱《慈悲道場忏法》,由梁武帝蕭衍主持編纂而成,共十卷。其核心功能是通過誦經、忏悔等方式消解罪業,是漢傳佛教中曆史最悠久的忏法之一。
起源傳說
據傳,梁武帝初為雍州刺史時,夫人郗氏因性格善妒,死後堕為蟒身。梁武帝即位後,夢到郗氏求助,遂召集高僧輯錄佛經語句,編成忏法十卷,助其超脫苦難。此傳說體現了佛教因果業報思想,也賦予該忏法“消災解厄”的宗教意義。
宗教用途
作為佛家常用儀軌,梁皇忏多用于超度亡靈或為生者祈福,如《儒林外史》中提及僧人替亡者拜忏的情節。其内容包含忏悔文、發願文等,需由僧衆共同完成,儀式莊嚴複雜。
别稱與文化影響
亦稱“梁武忏”“梁皇寶忏”,在文學作品中常被提及,如元代《西廂記》中“不禮《梁皇忏》”的描寫,茅盾《子夜》中亦提到相關儀式,反映其深入民間信仰。
注意:提出該詞引申為“主動認錯悔改”的成語,但此解釋未見于其他權威來源,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讀,需謹慎采用。
《梁皇忏》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悔過、忏悔。指一個統治者或權貴因犯下大錯而後悔,并進行自我反省、反思和改過的行動。
《梁皇忏》共有5個漢字,其中拆分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梁(木字旁,共12畫)皇(白字旁,共9畫)忏(心字旁,共8畫)
《梁皇忏》這個詞語來源于中國曆史上的故事,指的是南朝梁武帝蕭衍在位時,因為一系列政治失誤而感到深刻的忏悔。梁皇忏可以追溯到梁武帝在位期間的《梁皇忏文》這篇著名的文學作品。
《梁皇忏》的繁體字為「梁皇懺」。
在古代寫梁皇忏這個詞時,使用的是篆書或隸書的字體形式。漢字的書寫形式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所以古代的書寫形式略有不同于現代。
1. 以《梁皇忏》為鑒,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謙虛和反思的态度。
2. 政治家應該勇于承擔自己的錯誤,并進行梁皇忏式的改正。
梁皇忏屬于一個整體詞語,一般不與其他詞語合并使用。
近義詞:悔過、忏悔、懊悔。
反義詞:驕縱、頑固、不悔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