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常穿的衣服。《儀禮·士喪禮》:“祭服次,散衣次。” 鄭玄 注:“襚衣以下袍繭之屬。” 賈公彥 疏:“袍繭有著之異名,同入散衣之屬也。”
“散衣”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解釋較為統一:
出自《儀禮·士喪禮》:“祭服次,散衣次。” 鄭玄注:“襚衣以下袍繭之屬。” 賈公彥疏:“袍繭有著之異名,同入散衣之屬也。”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散衣”解釋為“無固定職業或收入的人”,并視其為成語。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辭書,可能是對“散衣”字面義的引申解讀,需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儀禮》原文及鄭玄、賈公彥的注疏。
散衣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衣服松散、不整齊的樣子。
散字的部首是⻂(from山),共有10個筆畫。
衣字的部首是衤(from衣),共有5個筆畫。
散衣的來曆比較複雜,主要源自明代揚州方言中的一個詞彙。後來該詞彙逐漸演變為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衣着松散、不整齊。
《散衣》的繁體字為「散衣」。
古代漢字中的「衣」通常是用「衤」作為字頭,并附上一橫,表達衣服的意思;而「散」字則由「禾」和「目」組成,形象地描繪了稻谷散落的樣子。
他散衣而出,舉手投足間展露出一股隨性的魅力。
散漫、散布、衣冠禽獸、服裝散亂
不整潔、松散、不整齊
整齊、緊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