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苔藓斑剝的石壁。 南朝 宋 鮑照 《從庾中郎遊園山石室》詩:“怪石似龍章,瑕壁麗錦質。” 錢仲聯 集注:“瑕壁,言石壁苔蘚斑剝,如有瑕也。”
“瑕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
指苔藓斑駁的石壁,常見于古詩文描寫自然景觀。該詞由“瑕”(原指玉的斑點,引申為斑駁痕迹)和“壁”(石壁)組合而成,形容石壁因苔藓覆蓋或風化形成的斑駁紋理。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宋詩人鮑照的《從庾中郎遊園山石室》:
“怪石似龍章,瑕壁麗錦質。”
錢仲聯注:“瑕壁,言石壁苔藓斑剝,如有瑕也。”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列為成語,解釋為“有缺點或瑕疵的地方”,但此用法在古籍和權威文獻中未見直接依據,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引申理解。建議優先采用“苔藓斑駁石壁”這一傳統釋義。
適用于描述自然景觀或古建築中的斑駁石壁,常見于文學創作或詩歌賞析中。
《瑕壁》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為瑕疵的牆壁。瑕指的是瑕疵、缺點,壁指的是牆壁,兩者組成的詞語表示有瑕疵的牆壁。
《瑕壁》的詞語拆分為瑕(石)和壁(土)。瑕的部首是石,讀作xiá,有9畫;壁的部首是土,讀作bì,有16畫。
《瑕壁》這個詞的源自《詩經·魏風·碩人》,其中有一句古詩:瑕丘之石。這句詩經常解釋為“像瑕疵的山”(即形狀參差不平的山),從而引申為“有瑕疵的牆壁”。
《瑕壁》的繁體字為「瑕壁」。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存在變化,包括《瑕壁》這個詞。具體的寫法可能有些差異,但整體上與現代漢字相似。
1. 這堵瑕壁的牆需要重新修補。
2. 那座古老的城牆上留下了瑕壁的痕迹。
組詞:瑕疵、壁壘、牆壁。
近義詞:毛病、缺陷、瑕疵。
反義詞:完美、無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