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江淹 ,少有文名,世稱 江郎 。晚年詩文無佳句,時人謂之才盡。後來常用“江淹才盡”比喻才思衰退。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卷中:“初, 淹 罷 宣城郡 ,遂宿 冶亭 ,夢一美丈夫,自稱 郭璞 ,謂 淹 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 淹 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 江淹 才盡’。” 元 劉壎 《隱居通議·禮樂》:“愚乃志氣日惰,幾于進寸而退尺,嘗自笑曰:‘豈 江淹 才盡邪!’” 清 洪亮吉 《北江詩話》卷三:“今世士惟務作詩,而不喜涉學,逮世故日膠,性靈日退,遂皆有 江淹 才盡之誚矣。” 清 黃景仁 《送餘伯扶之太原序》:“嗟乎! 君苗 硯焚, 江淹 才盡,壯志已消乎十載,虛名誰託乎千秋?”
“江淹才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拼音:jiāng yān cái jìn
結構:主謂式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含貶義。
核心含義:比喻文思枯竭或才情衰退,無法再創作出優秀作品。其典故源自南朝梁文學家江淹的經曆。
該成語與“江郎才盡”同源,但因“江淹”本名更符合史實,部分文獻傾向使用“江淹才盡”。其核心意義在于強調才華的短暫性與後天努力的重要性。
《江淹才盡》是指江淹的文才凋零、無法再有振作的意思。江淹是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文學家,他年輕時文風犀利,才華橫溢,然而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他的文才逐漸衰竭,無法再創造出令人矚目的作品。因此,後人用《江淹才盡》來形容文人才華在某一時期内消耗殆盡,再無可為之事。
《江淹才盡》的組成部分包括江、淹、才、盡四個字。其中,江的部首為水,淹的部首為氵,才的部首為扌,盡的部首為屍。筆畫分别為江(7畫)、淹(11畫)、才(3畫)、盡(6畫)。
《江淹才盡》的來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的文學作品。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江南有絕句》:“江淹才盡鬓離雲,十年一覺揚州夢。”這裡的“江淹才盡”是指江淹的才華在某一時期内消逝殆盡。
《江淹才盡》的繁體字為「江淹才盡」。
《江淹才盡》作為一個成語,在古時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他曾經是文壇的翹楚,但曾幾何時,他的才華竟然如此迅速地「江淹才盡」。
組詞:江南、淹沒、才華、才子、才情。
近義詞:淪落、消逝、凋謝。
反義詞:才氣、才華橫溢、大展宏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