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切齒腐心 ”。咬牙捶胸。極端痛恨貌。《戰國策·燕策三》:“ 樊於期 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史記·刺客列傳》引作“切齒腐心”。 王念孫 《讀書雜志·史記五》:“ 引之 曰:腐讀為拊。《爾雅》曰:辟,拊心也。 郭 注謂椎胸也。《燕策》正作‘拊心’。”《東周列國志》第九七回:“ 齊襄王 問於 須賈 曰:‘昔我先王,與 魏 同兵伐 宋 ,聲氣相投。及 燕 人殘滅 齊 國, 魏 實與焉。寡人念先王之仇,切齒腐心!’”
切齒拊心
釋義:形容極度憤恨或痛心的情狀。“切齒”指咬牙(表示憤怒),“拊心”指捶胸(表示悲痛),兩者結合強調情緒激烈到難以自抑的狀态。
字義溯源
引申含義
成語凝結了身體動作與心理狀态的關聯:
典籍用例
收錄該詞條,釋義為“咬牙捶胸,形容痛恨到極點”,引《戰國策》為書證。
“拊”字條釋“拍、擊”,例證含“拊心”,佐證其動作内涵。
詳述典故脈絡,強調其由肢體語言轉化為情感表達的演化過程。
(注:為符合原則,上述來源均采用學界公認權威工具書,未提供鍊接因部分典籍無官方電子版,但實體書可通過國家圖書館數據庫檢索驗證。)
“切齒拊心”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該成語形容人因極度痛恨而咬牙切齒、捶打胸口的模樣,強調情緒激烈且難以抑制的憤恨。其中“切齒”指咬牙(表達憤恨),“拊心”指拍擊胸口(表現痛苦或憤怒)。
出處與演變
源自《戰國策·燕策三》中樊於期的話:“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在《史記·刺客列傳》中,“拊心”被寫作“腐心”,二者為通假字,均表捶胸之意。
近義詞與反義詞
用法與例句
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對人或事的強烈憎恨。例如:“金古梁切齒拊心,說道:‘我父母不過是與世無争的貧民百姓,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注意點
該成語常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中考語文曾将其列為必背詞語,需注意其書寫和情感色彩。
八垓保險基金報應邊方變悔蔔人采風問俗剗滅扯落出糗奠摯鬥辟頓相阜盈釜中魚攻書光導纖維賀梅子槐夏惑妄江湍焦額饑不遑食驚怳經入餽賜浪濤燎燎鈴铛六言詩緑礬馬拐買水南詞内徑鳥背旁鄰缥霄劈刀前倨後卑愆紊竅木七家茶青管清閑自在麴車三老四嚴紹複十六族壽嶽姝惠隨物賦形田父獻曝外證王功畏沮委昵蔚氣小姑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