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mètre]公制長度單位米的舊譯。 清 斌椿 《乘槎筆記·同治五年二月初七日》:“登 法國 ‘拉布得内’船。船長八十四邁當,合 中國 二十七丈六尺。” 蔡元培 《美術的起源》:“ 非洲 的白蟻,有垤構塔,高至五六邁當的;垤内分作堂、室、甬道等。”
"邁當"是漢語中一個曆史計量單位名詞,現已被"米"取代,其詳細解釋如下:
邁當(mài dāng)是英語"meter"(或法語"mètre")的音譯詞,意為"米",是國際通用的長度單位(符號:m)。該詞主要用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文獻中,現已被"米"完全替代。
例:
"一邁當約合中國三尺三寸。"(來源:清末《度量衡法》草案)
音譯來源:
源自法語"mètre"的發音,結合中文音譯選字"邁"(mài)與"當"(dāng)。
标準化進程:
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度量衡法》,正式采用"米"("公尺")替代"邁當",實現術語統一(來源:《中國計量史》)。
《魯迅日記》(1912年):
"購德制卷尺一具,标十邁當。"
(注:印證民國初年"邁當"的實物使用場景。)
《東方雜志》(1908年刊):
"萬國權度通制,一邁當為地球子午線四千萬分之一。"
(注:早期科普文獻中對國際單位制的引介。)
當前"邁當"僅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學術研究,日常使用及國家标準(GB 3100-1993)均采用"米"。如需權威定義,可參考:
(注:因"邁當"為曆史術語,現代詞典多未收錄,部分文獻來源需查閱檔案館資料,暫無法提供直接鍊接。)
“邁當”是法語“mètre”(米)的舊譯名,主要用于清末至民國時期的文獻中,表示公制長度單位“米”。以下是具體解釋:
基本定義
“邁當”是音譯詞,源自法語“mètre”,對應現代國際單位制的“米”。這一譯名常見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中文文獻,例如清人斌椿的《乘槎筆記》中記載船隻長度“八十四邁當”,約合中國27丈6尺。
曆史用法
與其他譯名的區别
部分文獻中“邁當”也寫作“米突”或“密達”(均為“mètre”的音譯),三者含義相同,但“邁當”更貼近法語發音。
當前“邁當”已不再作為常用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乘槎筆記》或早期翻譯文獻。
安靖按名責實白琥敗俗犇電逋欠蔔夜蔔晝澄江如練打夾帳膽薪淡冶大臧奠立點抹砥鍊恩逾慈母發火風行雨散俸恤甘醪高樓槅察珪贽古墨害釱寒啬鴻慶宮槐瘿惶急亟近雞卵踁踁究竟說聚彙君聲撩罟禮門龍禦脈散冒踐毛節暝霭瞥樣前年頃忽請政确定如是我聞三尺童蒙三爵之罰上巳省白申析孰計天下大勢穨然溫毅五孰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