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帖;書寫名帖。《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高祖 ﹞以 奮 為中涓,受書謁,徙其家 長安 中 戚裡 ,以姊為美人故也。”《後漢書·劉盆子傳》:“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筆書謁欲賀,其餘不知書者起請之。”
“書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書谒(拼音:shū yè)指名帖或書寫名帖的行為。名帖在古代用于拜見他人時表明身份,類似于現代的名片或拜帖。例如官員、文人拜訪時會遞上“書谒”以示禮節。
書(shū):
谒(yè):
在《儀禮》《左傳》等典籍中,可見“谒”作為禮儀文書的記載。例如《禮記·曲禮》提到“能典谒矣”,指通曉書寫名帖的規範。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谒”的語義演變或“書谒”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如、2、8)。
《書谒》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書面語中,原指向上級或師長載禮拜訪并寫信告知。後來引申為向上級或長輩問候緻意,并通常帶有向對方請教、請示的意思。
《書谒》由兩個部首構成,左邊的一部分是“言”字的一部分,稱為“讠”(yán);右邊的一部分是“谒”(yè)。共有14畫。
《書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當時禮節十分嚴謹,下屬進見上級必須帶信告知,形式莊重。隨着時代的變遷,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一種向上級表達敬意、請教和請示的方式。
《書谒》的繁體字為「書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很多字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書寫《書谒》時,可能會用到另一種形式的字體和筆畫。然而,在古代和現代的基本意義上,該詞的含義并無明顯區别。
1. 在上級生日之際,我特地給他寫了封《書谒》,表達我的祝福與敬意。
2. 學生們對老師表示了由衷的《書谒》和感謝。
1. 書信谒問:以書信形式向上級或長輩請教和請示。
2. 批谒:指上級手批的請示或告知。
3. 谒見:向上級或長輩拜訪并請教。
近義詞:書函、書簡、書函問候。
反義詞:不文、不問、不識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