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蛀齒。牙齒發生腐蝕性病變。《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齊 中大夫病齲齒。” 張守節 正義:“《釋名》雲:齲,朽也。蟲齧之缺朽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蜀羊泉》:“療齲齒,女子陰中内傷,皮間實積。”
(2).牙齒外露。《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元膺 為人猳喙齲齒,多材藝。”借指石榴裂露其子。 清 吳偉業 《石榴》詩:“ 江 南逢巧笑,齲齒向人開。”自注:“ 江 南石榴多裂。”
(3).見“ 齲齒笑 ”。
齲齒(qǔ chǐ),又稱蛀牙或蟲牙,是一種由細菌感染引發的牙體硬組織慢性破壞性疾病。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齲齒的本質是牙齒在細菌、食物殘渣等多種因素作用下,發生無機物脫礦和有機物分解的進行性破壞過程。其典型表現為牙齒表面形成齲洞,早期可見白垩色斑塊或黃褐色/黑色斑點,後期發展為實質性缺損。
早期階段(淺齲)
中期階段(中齲)
晚期階段(深齲)
需注意“齲”的正确發音為qǔ(第三聲),而非常見的誤讀“qú”。
如需更專業的診療建議,可參考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等權威機構發布的内容。
齲齒是一個常見的描述口腔疾病的詞語,指的是牙齒受到蛀牙侵蝕,形成蟲蝕病竈的現象。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齒”和“龍”。其中,“齒”是牙齒的意思,而“龍”是“龍”的繁體字。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齒:部首“齒”,總筆畫數:8
龍:部首“龍”,總筆畫數:16
《齲齒》的詞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最早,這個詞是用繁體字來書寫的,即“齒”和“龍”。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簡化,被簡化為現代簡體字,即“齒”和“齲”。
在古代,中文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古時候寫作“齒”,即把“齒”的字形用“齒”來書寫。而“龍”的字形則寫作“龍”,即以“龍”的繁體字書寫。
一些例句中可以看到“齲齒”的用法:
1. 他從小就不愛刷牙,導緻牙齒齲齒嚴重。
2. 齲齒的形成是由于牙齒表面的細菌侵蝕了牙釉質。
組詞:蛀牙、牙齒、口腔、牙釉質、滋生、蟲蝕、細菌
近義詞:蛀牙、齲壞、齲病
反義詞:健康牙齒、潔白牙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