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撩撥的意思、撩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撩撥的解釋

[tease;banter;incite;provoke] 惹逗;挑逗

不可去撩撥大蟲

詳細解釋

(1).引逗;挑動。 唐 張鷟 《遊仙窟》:“渠未相撩撥,嬌從何處來?” 宋 秦觀 《憶秦娥·灞橋雪》詞:“清寒冽,祗緣不禁,梅花撩撥。”《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六:“老和尚還皮着臉撩撥他幾句, 杜氏 一句話也不來招攬。” 茅盾 《動搖》二:“ 胡炳 固然膽大,自己也有心撩撥。”

(2).招惹。 五代 範資 《玉堂閑話·葛周》:“ 葛公 為 梁 名将,威名著於敵中。 河北 諺曰:‘ 山東 一條 葛 ,無事莫撩撥。’”《水浒傳》第二回:“那個 九紋龍 史進 是個大蟲,不可去撩撥他。” 魏金枝 《三老爺》:“但一有空隙,我們還是要冒險去撩撥他一下。”

(3).挑唆。 浩然 《豔陽天》第一一六章:“這句話帶着很大的撩撥人的意思。”

(4).排除。 吳組缃 《山洪》八:“奶奶堆着柴,心裡像籠着重霧,她撩撥不開那些漠然一片的東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撩撥"是漢語中具有動态意象的動詞,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輕微的動作或言語引起他人注意或情緒波動。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該詞包含兩層遞進釋義:

  1. 物理層面的輕微觸碰

    指用手指或其他物體輕觸彈撥的動作,常見于樂器演奏場景。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記載的"素手撩撥琵琶弦",生動描繪了指尖與琴弦接觸的動态過程。

  2. 心理層面的情感挑動

    引申為通過言語、行為等有意引發他人情緒反應,既含中性語境下的"逗引"之意,如曹雪芹《紅樓夢》中"寶玉故意拿話撩撥黛玉",也隱含着可能逾越社交邊界的負面語義。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19)解析,這種用法的深層邏輯源自"撩"字本義的"掀起、擾動",與"撥"字的"挑動"義素形成語義疊加。

在近義詞辨析方面,《新華同義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20)指出"撩撥"與"挑逗"的細微差異:前者側重引起注意的初始行為,後者則強調持續激發的行為過程。例如在"春風撩撥柳枝"的自然描寫中,不宜替換為"挑逗",因其不涉及主觀意圖的持續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撩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核心含義

    • 惹逗、挑逗:指用言語或行為故意引起對方的情緒反應()。
    • 招惹:如“不可去撩撥大蟲”(出自《水浒傳》第二回),表示主動招惹危險或麻煩()。
  2. 拼音與注音

    • 拼音:liáo bō
    • 注音:ㄌㄧㄠˊ ㄅㄛ()。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情感或行為互動

    • 多用于描述人際互動中的試探性行為,如《遊仙窟》中的“渠未相撩撥,嬌從何處來?”()。
    • 現代用法如茅盾《動搖》中的“自己也有心撩撥”,強調心理層面的微妙挑動()。
  2. 負面含義

    • 挑唆:如“這句話帶着撩撥人的意思”(浩然《豔陽天》),含蓄意激化矛盾的貶義()。
    • 排除:方言中偶爾表“排除雜念”,如吳組缃《山洪》的用法()。

三、詞源與示例

  1. 單字拆解

    • 撩:意為“掀起”或“用手舀水甩出”,引申為主動行為()。
    • 撥:指橫向用力移動物體,暗示行為的直接性()。
  2. 經典例句

    • 《玉堂閑話》諺語:“山東一條葛,無事莫撩撥”,強調不可輕易招惹強者()。
    • 宋·秦觀詞:“祗緣不禁,梅花撩撥”,形容自然景物的吸引力()。

四、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哀悼安矢伴讀八旗子弟變機碧筒杯不急啜哄當撐倒插門盜截道揚倒靥凍青鬥霜傲雪貳令樊姬枌槚夫馬高氣壓梗直共乳古貌毀言戶均将軍柱講息節節精研金玦克逮克容翴翴嶺南三家流風遺俗裡言不出,外言不入賣面光棉子油蔑侮默默木家什辇運拗項橋盤行親子裙帶關系三丹田省合失地叔相私徒塑料損己利物縮鬯搪撐韬涵體膨脹文彙報烏呼骛望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