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撩拨的意思、撩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撩拨的解释

[tease;banter;incite;provoke] 惹逗;挑逗

不可去撩拨大虫

详细解释

(1).引逗;挑动。 唐 张鷟 《游仙窟》:“渠未相撩拨,娇从何处来?” 宋 秦观 《忆秦娥·灞桥雪》词:“清寒冽,祗缘不禁,梅花撩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老和尚还皮着脸撩拨他几句, 杜氏 一句话也不来招揽。” 茅盾 《动摇》二:“ 胡炳 固然胆大,自己也有心撩拨。”

(2).招惹。 五代 范资 《玉堂闲话·葛周》:“ 葛公 为 梁 名将,威名著於敌中。 河北 谚曰:‘ 山东 一条 葛 ,无事莫撩拨。’”《水浒传》第二回:“那个 九纹龙 史进 是个大虫,不可去撩拨他。” 魏金枝 《三老爷》:“但一有空隙,我们还是要冒险去撩拨他一下。”

(3).挑唆。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一六章:“这句话带着很大的撩拨人的意思。”

(4).排除。 吴组缃 《山洪》八:“奶奶堆着柴,心里像笼着重雾,她撩拨不开那些漠然一片的东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撩拨"是汉语中具有动态意象的动词,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轻微的动作或言语引起他人注意或情绪波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该词包含两层递进释义:

  1. 物理层面的轻微触碰

    指用手指或其他物体轻触弹拨的动作,常见于乐器演奏场景。如《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记载的"素手撩拨琵琶弦",生动描绘了指尖与琴弦接触的动态过程。

  2. 心理层面的情感挑动

    引申为通过言语、行为等有意引发他人情绪反应,既含中性语境下的"逗引"之意,如曹雪芹《红楼梦》中"宝玉故意拿话撩拨黛玉",也隐含着可能逾越社交边界的负面语义。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2019)解析,这种用法的深层逻辑源自"撩"字本义的"掀起、扰动",与"拨"字的"挑动"义素形成语义叠加。

在近义词辨析方面,《新华同义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20)指出"撩拨"与"挑逗"的细微差异:前者侧重引起注意的初始行为,后者则强调持续激发的行为过程。例如在"春风撩拨柳枝"的自然描写中,不宜替换为"挑逗",因其不涉及主观意图的持续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撩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核心含义

    • 惹逗、挑逗:指用言语或行为故意引起对方的情绪反应()。
    • 招惹:如“不可去撩拨大虫”(出自《水浒传》第二回),表示主动招惹危险或麻烦()。
  2. 拼音与注音

    • 拼音:liáo bō
    • 注音:ㄌㄧㄠˊ ㄅㄛ()。

二、引申义与用法

  1. 情感或行为互动

    • 多用于描述人际互动中的试探性行为,如《游仙窟》中的“渠未相撩拨,娇从何处来?”()。
    • 现代用法如茅盾《动摇》中的“自己也有心撩拨”,强调心理层面的微妙挑动()。
  2. 负面含义

    • 挑唆:如“这句话带着撩拨人的意思”(浩然《艳阳天》),含蓄意激化矛盾的贬义()。
    • 排除:方言中偶尔表“排除杂念”,如吴组缃《山洪》的用法()。

三、词源与示例

  1. 单字拆解

    • 撩:意为“掀起”或“用手舀水甩出”,引申为主动行为()。
    • 拨:指横向用力移动物体,暗示行为的直接性()。
  2. 经典例句

    • 《玉堂闲话》谚语:“山东一条葛,无事莫撩拨”,强调不可轻易招惹强者()。
    • 宋·秦观词:“祗缘不禁,梅花撩拨”,形容自然景物的吸引力()。

四、使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溯源,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緑稀红鞭草别乘不良才参随産媪成句撑目兔赤米弛柝喘乏初政荡涤刁钻促掏碓捣丰犒分司阁本耕莘公担鬼号瑰磊换班接待室镌发狷行居巢夸尚灵鲛六月飞霜禄命洛下露醑率由卖口梅落密缝农收女佣人排灌骿胝平铺前代抢快气圈三聚声光化电盛况空前适时司管蕵芜素愿同牀通行证突战窝别夏季遐疆祥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