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蠹的意思、塵蠹的詳細解釋
塵蠹的解釋
被塵土污染,蠹蟲蛀壞。形容陳舊破爛。《新唐書·後妃傳下·肅宗皇後吳氏》:“後入謁, 玄宗 見不悅,因幸其宮,顧廷宇不汛掃,樂器塵蠹。” 宋 張耒 《夏日》詩之二:“滿案詩書塵蠹甚,故應疏懶過炎蒸。”
詞語分解
- 塵的解釋 塵 (塵) é 飛揚的灰土:塵土。塵埃。塵垢。塵芥(塵土和小草,喻輕微的事物)。粉塵。煙塵。甚嚣塵上。望塵莫及。 佛家、道家指人間:紅塵。塵世。 筆畫數:; 部首:小; 筆順編號:
- 蠹的解釋 蠹 ù 蛀蝕器物的蟲子:蠹蟲。木蠹。書蠹。蠹魚。 蛀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蠹蛀。蠹害。蠹弊(弊病,弊端)。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塵蠹”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塵”和“蠹”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含義可以從字面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來理解:
-
字面義:
- 塵: 指灰塵、塵土。指物體表面因長期無人打理而積聚的細微污垢。
- 蠹: 指蛀蟲、蠹蟲。特指蛀蝕書籍、衣物、竹木器物的昆蟲,如蠹魚(衣魚)、蠹蟲等。
- 塵蠹: 因此,其字面意思是指灰塵和蛀蟲。它形象地描繪了物品(尤其是書籍、字畫、器物等)因長期閑置、疏于保管而遭受的兩種主要損害:被灰塵覆蓋和被蛀蟲蛀蝕。例如:“古籍久藏于閣樓,飽受塵蠹之苦。”
-
引申義:
- 基于字面義,“塵蠹”常被用來比喻事物因長期廢棄、無人問津而逐漸衰敗、湮沒無聞的狀态。它帶有一種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珍貴之物被遺忘或毀壞的感傷意味。
- 常用于描述書籍、典籍、文獻、文物、舊物等。例如:“那些珍貴的史料,恐已塵蠹于故紙堆中。”
- 有時也用于比喻人才被埋沒、才華不得施展,如同被灰塵掩蓋、被蛀蟲侵蝕般被忽視和消耗。例如:“賢才若不得其用,終将塵蠹于鄉野。”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
- 對“塵蠹”的解釋通常包含其字面義(灰塵和蛀蟲)以及引申義(比喻廢棄、毀壞或埋沒)。該詞典是漢語詞彙解釋最權威、最詳盡的工具書之一。
-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可查閱紙質版或權威線上版本如 漢典網 的相關詞條)。
- 《辭源》:
- 作為一部主要收錄古漢語詞彙和詞源的辭書,《辭源》會着重解釋“塵蠹”的古義及其在文獻中的使用實例,強調其“被塵封蟲蛀”的本義及引申出的“廢棄、毀壞”之意。
- 來源參考: 《辭源》(商務印書館出版)。
- 《現代漢語詞典》:
- 作為規範現代漢語詞彙使用的重要詞典,其對“塵蠹”的解釋會更側重于現代語境下的理解,即“灰塵和蛀蟲”,并可能點明其常用于形容書籍、字畫等被損壞的狀态。
- 來源參考: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
文學例證參考:
- 宋代詩人陸遊在《曝書》詩中寫道:“塵蠹 文字憂,力耕禾黍熟。” 這裡的“塵蠹”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書籍被灰塵和蠹蟲侵蝕的憂慮。
- 來源參考: 陸遊《劍南詩稿》。
“塵蠹”一詞的核心含義是指物品(尤指書籍文獻)因長期閑置而遭受灰塵覆蓋和蛀蟲蛀蝕的破壞狀态,并由此引申出事物被廢棄、埋沒、衰敗的深層寓意。
網絡擴展解釋
“塵蠹”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chén dù,其核心含義為被塵土污染且遭蠹蟲蛀蝕,形容物品因長期未妥善保管而變得陳舊破爛的狀态。
詳細解釋:
-
字面含義
由“塵”(塵土)和“蠹”(蛀蟲)組成,字面指物品被灰塵覆蓋且被蛀蟲侵蝕,引申為因長期閑置或疏于維護導緻的破敗。
-
使用場景
- 形容物品:如古籍、樂器等長期未使用或未清潔的物件(例:《新唐書》提到“樂器塵蠹”)。
- 比喻意義:可引申形容人因疏于自我提升或維護而顯得頹廢。
-
文學引用
宋代張耒在《夏日》詩中寫道:“滿案詩書塵蠹甚,故應疏懶過炎蒸”,通過“塵蠹”描繪詩書因疏懶而積灰生蟲的情景。
注意:
- 部分網頁提到該詞出自《史記·李斯列傳》,但更權威的文獻(如《新唐書》)顯示其實際用例來自唐代及宋代詩文,需注意區分來源準确性。
别人正在浏覽...
拜别白銅鞮蔽泥博士買驢踩高蹻怅惜産育吃緊充當寵位揣摩大底當簿大壯舞隄川東床快婿都保抖毛兒獨弦琴非是謌讴哥窰歸途旱沴含英衡鑒橫坐标紅丸案江山如故賤勇解骨節廉靜夜思泂泂鸠栖掘頭船開鬨括結闊灑灑撩峭令仆靈烏路絕人稀呂律迷離恍惚遷讓熱鍋上的螞蟻閏征上等兵傷弓深奧莫測束燎搜山狻猊讨惹厭惟利是趨渥厚五趣梧桐雨相忍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