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嚴正不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吳起 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
“節廉”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品行和道德操守。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節廉”指嚴正不貪,強調品行端正、堅守原則且不貪圖私利。該詞由“節”(氣節、操守)和“廉”(廉潔、正直)組合而成,突出對道德準則的堅守。
這一詞彙最早見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指吳起性格剛正清廉且注重名聲。此外,宋代曾鞏的詩句“節廉貧愈見,風義老彌惇”,以及明代龔诩的詩句“惟将富貴耀家門,風節廉隅總不論”,均用“節廉”強調在貧寒或世俗誘惑中仍保持高尚品格。
“節廉”是一個融合氣節與廉潔的複合詞,強調道德上的嚴正與自律,尤其在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中用于贊頌高尚人格。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史記》及相關詩詞來源。
節廉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分别是節和廉。
節的部首是艸(草字頭),它有4個筆畫。廉的部首是廣(廣告牌),它有7個筆畫。
節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教育中,節指的是克制,節制自己的欲望和行為;廉則指廉潔奉公,不貪污、不腐敗。
節廉的繁體字為「節廉」。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節的古字形為「斉」,而廉的古字形為「良」。
1. 他一直以來都過着節廉的生活,從不奢侈浪費。
2. 這位政府官員以廉潔自律著稱。
3. 我們要提倡節廉的生活方式,為社會樹立榜樣。
節衣縮食、節儉、廉政、節約、節水
廉潔、自律、節制
奢華、貪污、揮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