磋切的意思、磋切的詳細解釋
磋切的解釋
(1).猶切磋。比喻互相研讨。 晉 葛洪 《抱樸子·尚博》:“以磋切之至言為騃拙,以虛華之小辯為妍巧,真僞颠倒,玉石混淆。” 明 李東陽 《重建成都府學記》:“其間凡閲歷若幹代,造就若幹人,雖道德勳業與時高下,而作育之效,磋切之益,皆不可誣。”
(2).摩擦。 唐 李紳 《悲善才》詩:“抽弦度曲新聲發,金鈴玉佩相磋切。”
詞語分解
- 磋的解釋 磋 ō 古代稱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引申為仔細商量:切(?)磋。磋商。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 切的解釋 切 ē 用刀從上往下用力:切菜。切除。切磋(本義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為在業務、思想各方面互相吸取長處,糾正缺點,如“切切琢磨”)。 切 è 密合,貼近:切當(刵 )。切膚(切身)。切己。親
網絡擴展解釋
“磋切”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uō qiē,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
互相研讨與商量
指通過讨論、研究問題來達成共識或尋求解決方法,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例如:“團隊通過反複磋切,最終确定了方案。”
-
摩擦與接觸
在部分文獻中,“磋切”也指物理上的摩擦,或比喻思想碰撞。例如唐代李紳的詩句提到“磋切”用于描述摩擦現象。
二、曆史與用法
三、使用場景
- 學術或工作讨論
適用于團隊協作、學術研究等需反複推敲的情境。
- 非正式交流
如技藝切磋、意見交換(參考、3中的例句)。
四、與“切磋”的關聯
“磋切”與“切磋”含義相近,但後者更常見,且多用于技藝或學問的交流(如“切磋武藝”)。兩者均源自《詩經》對工藝過程的比喻。
“磋切”既包含思想碰撞的抽象意義,也有物理摩擦的具體描述,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磋切(cuō qiē)是一個常見的漢字,意思是商讨、讨論。它由石(shí)和刀(dāo)兩個部首組成,石部表示硬物,刀部表示工具。磋切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磋切」,是繁體字。
關于磋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代,人們用磨石和石刀相互磨砺,以使刀的刃變得更加鋒利。由此演變而來的「磋」,表示相互磨砺、商讨。隨着時間的推移,「磋切」逐漸成為一個表示商讨的漢字。
下面是一些關于磋切的例句:
1. 我們需要磋切一下這個問題,以便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
2. 他們磋切了很長時間,最終達成了一緻意見。
3. 請大家多多磋切,共同促進項目的發展。
與磋切相關的詞彙有:商議、商榷、商量、讨論等,它們都表示人們在一起讨論、商讨某個問題的意思。
近義詞:商榷、商讨
反義詞:獨斷、不謀而合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