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詭冒的意思、詭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詭冒的解釋

假冒。 宋 蘇轼 《應诏論四事狀》:“往往其間浮浪小人與無賴子弟,詭冒姓名,朋欺上下。”《宋史·選舉志五》:“命須經統轄長官結罪保明,詭冒者連坐之。” 清 魏源 《城守篇·守禦下》:“奸之外至,非惟諜詗也,有詭冒焉,有潛襲焉,有詐誘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詭冒”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詭”與“冒”兩個語素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詭”指欺詐、奸猾,如“詭計”“詭辯”;“冒”含冒充、假托義,如“冒名”“冒牌”。兩字組合後,“詭冒”可解釋為“以欺詐手段冒充他人身份或事物”,常用于描述通過虛假手段達成目的的行為。

從構詞法分析,“詭”為形聲字,從言、危聲,本義為責成、要求,後引申為欺詐義;“冒”為會意字,從冃(mào)從目,表示蒙目而行的狀态,後衍生出“遮蓋”“頂替”等含義。兩字并列構成聯合式合成詞,語義疊加後強化了“隱蔽性欺詐”的核心内涵。

該詞在古籍中可見用例,如明代《醒世恒言》卷三六:“詭冒姓名,潛蹤遁迹”,此處指僞造身份以逃避追查。當代使用中多用于法律文書或學術讨論,例如“犯罪嫌疑人詭冒公務員身份實施詐騙”(《法學研究》2022年第3期)。需注意該詞屬于書面語體,日常口語中多用“冒充”“假冒”等近義詞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詭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假冒”,指通過欺騙手段冒充他人或僞造身份。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由“詭”(欺詐、虛僞)和“冒”(冒充)組合而成,強調通過不正當手段僞造身份或信息。

  2. 引證解釋

    • 宋代蘇轼在《應诏論四事狀》中提到,浮浪小人與無賴子弟“詭冒姓名,朋欺上下”,揭露了當時冒名行騙的現象。
    • 《宋史·選舉志五》記載,官方為防止科舉舞弊,規定“詭冒者連坐之”,說明該詞常用于法律或制度性文本中。
    • 清代魏源在《城守篇》中将“詭冒”與“潛襲”“詐誘”并列,描述戰争中敵方可能使用的欺詐手段。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描述欺詐行為的語境,如冒名頂替、僞造身份、軍事策略中的僞裝等,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屬于書面化表達。

  4. 相關文獻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第15549頁有收錄,進一步佐證其作為規範漢語詞彙的地位。

别人正在浏覽...

矮子看戲襃貶包匦迸躍昞靈不以為奇殘剩成衰赤膊船癡獃充份爨饋忉利天宮方便之門非獨分檔骨笃鶴表将軍樹監總焦墨價錢姬劉精确寄訊镌階決論苴茅裂土看風使帆瞘兜枯朽之餘涼能卵翼邏子沒方寸滅菌抹鄰木瓦年根疲于供命遷附前進士乾雨棄毀檠枻求解贍美社方蛇米視事示樣石雲邃曉陶猗術特秉通事官微疾窩刀閑深裡嘯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