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制;控制。 郭沫若 《水平線下》:“這封信是初二的晚上到的,我得到信後,便想立刻去訪他,但恐怕夜間不容易找着他的住所,我隻得暫時遏勒着了。”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五章六:“--哼!豈有此理!不僅造假情報,而且造假警報!怒火在心裡我遏勒不住。”
“遏勒”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遏勒(拼音:è lè)指強制、控制,強調通過外力壓制或約束某種行為或狀态。例如郭沫若在《水平線下》中描述自己因客觀限制而“暫時遏勒”了行動意願,體現對主觀沖動的抑制。
與近義詞“遏制”相比,“遏勒”更側重人為的強制性幹預,而“遏制”偏向自然或客觀的限制過程。例如“遏制疫情擴散”強調客觀措施,“遏勒怒火”則突出主觀壓制。
如需進一步探究字源,可參考《爾雅》《說文解字》中對“遏”的古典釋義。
遏勒(è l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辶”和“餓”兩個部首組成。辶是指走的動作,餓表示饑餓。
遏勒的拆分部首是辶和餓。辶在遏勒中的位置是作為整個字的左邊部分;餓在遏勒中的位置是作為整個字的右邊部分。遏勒的總筆畫數為10畫。
遏勒這個詞語最早出現于《周易·複》:“搗其遏勒。”意為擊退并阻止。這個詞語後來引申為抑制、控制的意思。
遏勒的繁體字為遏擽。
在古代,遏勒的書寫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遏勒的右邊的“餓”部分可能寫作“餌”,表示饑餓的意思。
1. 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來遏勒企業的排放。
2. 他通過集中注意力來遏勒自己的情緒,以保持冷靜。
3. 老師的嚴厲批評遏勒了學生的懶散态度,使他們意識到努力學習的重要性。
遏制、遏止、遏制不住、遏制不住、遏制住、遏抑、遏雲、遏退
抑制、控制、遏止、制止
放任、放松、寬容、縱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