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書·仲虺之诰》:“徯予後,後來其蘇。”言待我君來,使我民得以蘇息安定。後來以“徯後”表示對明君的盼望。 唐 李白 《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橫制八極,克復兩京,俗畜來蘇之歡,人多徯後之望。”
“徯後”是一個源自古籍的文言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源文獻解析如下:
本義:
出自《尚書·仲虺之诰》“徯予後,後來其蘇”,意為“等待我君到來,百姓将獲得新生與安定”。其中“徯”表示等待、期盼,“後”指君主。
引申為對賢明君主的深切期盼,如唐代李白在《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中寫道:“人多徯後之望”,即表達百姓渴望明君治理的願景。
字義拆解:
文學引用: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詩詞中,強調民心所向的政治期盼。例如《孟子》引《尚書》“徯我後”,即通過典故強化對明君治世的向往。
相關詞彙:
“徯後”屬于較冷僻的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語境時具有特定價值。需注意其與“徯落”(譏諷、冷落)等衍生義的區别。
《徯後》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為“去世之後”或“逝世之後”,用來描述某人去世後所發生的情況。
《徯後》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彳”和“口”。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徯後》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中,指的是劉敬叔孫通去世後的情況。現在常用的簡體字“徯”是對傳統繁體字“儗”的簡化。
在古代,漢字《徯》的寫法有所變化。最早的寫法中“彳”和“口”之間多了一個左右互換的“口”的字形,後來逐漸演化為現在的形态。
1. 爺爺去世之後,家裡的氛圍變得很沉重。
2. 這部作品是作者徯後出版的最後一本書。
3. 回憶起他徯後的事迹,大家不禁傷感地流下了眼淚。
徯祭(指對逝者進行紀念祭祀)、徯憶(對逝者進行回憶和追思)、徯事(處理逝者事務)、追徯(對逝者進行追思)
去世後、逝世後、離世後
在世、健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