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踐踏;迫害。《鹖冠子·王鈇》:“為之父母,無所躪躒。”《續資治通鑒·宋理宗開慶元年》:“國家奮起朔漠,滅 金源 ,并 西夏 ,蹂 荊襄 ,克 成都 ,平 大理 ,躪躒諸夷,奄征四海,垂五十年。”
(2).蔑視;侮慢。 宋 李綱 《論孔文舉》:“既還 許都 ,雖 曹操 之奸雄、陰狡,權勢方盛, 融 視之蔑如,峭論鯁議,屢阻其謀,嘲誚躪轢,畧不為之下。”
(3).象聲詞。 唐 陸龜蒙 《任詩》:“出門向城路,車馬聲躪轢。”
“躏跞”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1. 踐踏;迫害
指對人或事物進行摧殘、壓迫。例如《鹖冠子·王鈇》中“為之父母,無所躪躒”,暗喻統治者對百姓的壓迫。在曆史語境中,常見于描述戰争或強權對地區的破壞,如《續資治通鑒》中“躪躒諸夷”即指軍事征服行為。
2. 蔑視;侮慢
表達對他人的輕視與不尊重。宋代李綱在《論孔文舉》中以“嘲誚躪轢”形容孔融對曹操的譏諷與蔑視态度。
3. 象聲詞
模拟車馬行進時的聲響。唐代陸龜蒙《任詩》中“車馬聲躏轹”即用此義,通過聲音描摹場景氛圍。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特定文學語境,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其字形複雜,“躏”字單獨使用時也有“蹂躏”等類似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中的用例。
“躏跞”這個詞常常用來描述一個人在困難或逆境中掙紮和艱難前行的狀态。它所表達的意思更多地強調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的勇氣和堅持。
拆分部首和筆畫:躏(踏)的部首為足(⻊),總體有12個筆畫;跞(立)的部首為止(⺶),總體有8個筆畫。
來源:躏跞由兩個不同的漢字組合而成,躏源自于踏,意為腳步堅定地前進;而跞表示站立,意味着頑強地站立在逆境之中。兩個字的結合,傳遞了一個人在逆境中腳踏實地,頑強前行的意象。
繁體:《躏》這個字可以按照繁體字的方式寫作「躙」,它的部首為足(⻊),在繁體字中筆畫相同。而《跞》則在繁體字中寫作「跣」,它的部首同樣為止(⺶),在繁體中的筆畫也與簡體一緻。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躏的表示稍有不同,形狀比較複雜,同時也少了一根筆畫,字體更加傳統,但整體的意思沒有任何變化。跞在古代書法中,則以更加工整、且筆畫相同的方式呈現。
例句: 1. 他在困境中躏跞不前,但始終沒有放棄。 2. 面對困難,我們要勇敢躏跞,不被挫折擊倒。
組詞:躏跞之中蘊含着堅韌和勇氣。可以與勇往直前、堅持不懈等詞彙組合在一起,形成更豐富的表達。
近義詞:躏跞的近義詞有掙紮、艱難、艱辛等,它們都描述了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的奮鬥和努力。
反義詞:與躏跞相對的反義詞有輕松、順利、平坦等,用來形容事情進行得很順利,沒有遇到太多困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