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更嫁的意思、更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更嫁的解釋

改嫁。《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桓公 ﹞乃且復召之,因復更嫁之。”《漢書·蘇武傳》:“ 子卿 婦年少,聞已更嫁矣。”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遣歸家,更嫁為 華仲 妻。”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錢大昕》:“去而更嫁,不謂之失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更嫁”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指女性在丈夫去世或離異後再次結婚的行為,亦稱“改嫁”。該詞由“更”(更改、變換)和“嫁”(女子結婚)組合而成,強調婚姻狀态的變更,常見于古代文獻與社會制度讨論中。

詞義解析

  1. 核心定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更嫁”指女子因喪偶、離異等原因脫離原有婚姻關系後,重新締結婚約的行為。這一行為在封建社會中受禮法約束,如《禮記·喪服》曾規定“夫死……不更二夫”,但實際民間存在區域性與時代性差異。

  2. 曆史背景

    漢代《白虎通義·嫁娶》提及“夫有惡行,妻得去之”,表明特定條件下允許女性更嫁。唐代《唐律疏議》進一步規定,若丈夫失蹤三年,妻子可申請改嫁,反映法律對女性權益的部分保障。

  3. 現代關聯

    當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條明确離婚後雙方可自由再婚,延續了“更嫁”概念中的自主選擇權,但用語已轉為“再婚”等現代表述。

文化與社會影響

古代文學作品中,如《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被逼更嫁的情節,揭示了傳統倫理對女性的壓迫。而清代《戶部則例》中“孀婦自願守志者聽”等條文,則體現社會對女性選擇的矛盾态度。

網絡擴展解釋

“更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出處

該詞多用于古代典籍:

  1.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齊桓公讓女子改嫁的典故:“乃且復召之,因復更嫁之。”
  2. 《漢書·蘇武傳》提到蘇武妻子改嫁:“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
  3. 晉代幹寶《搜神記》卷十一:“遣歸家,更嫁為華仲妻。”

三、用法特點

古代常用于描述因喪夫、離異等原因導緻的女性再婚行為,如清代江藩所言“去而更嫁,不謂之失節”,反映當時特定社會觀念。現代漢語中已罕用此詞,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研究中。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搜索結果中的注音分解存在混淆(将“更”誤注為gèng),需以權威古籍用例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白簡抱香履保險基金麃搖鼻犀博換猜想鈔擊陳腐打點大陸理性派燈蛾撲火電天疊聯地震震級恩勤愕怡放麑繁科翻移風癡風洞覆帳公報私雠黑色兒花話懷遠環布輝如虺蜮火叉借親京坻謹容舉綱持領磕搭口水斂骨吹魂鍊乳六萌車籠籠旅遊萍虀平天冠疲于奔命企業化取夏衣塞尺擡舁歎仰騰蹑調風變俗桐珪望夜危而不持尾梢尉史詳到香山寺諧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