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spondent;dejected;depressed] 形容懊喪的神情
嗒然若喪
(1).形容身心俱遣、物我兩忘的神态。 唐 白居易 《隱幾贈客》詩:“有時猶隱幾,嗒然無所偶。” 宋 蘇轼 《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詩之一:“ 與可 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 明 宋濂 《抱甕子傳》:“且當抱甕之時,嗒然忘形,志慮外絶,精神内營,目不見色,耳不聞聲。” 清 金農 《尋孟尊師草堂》詩:“嗒然白雲外,巾舃得清涼。”
(2).形容沮喪怅惘的神情。 朱自清 《白采》:“他已經搬到附近什麼地方去了,我們隻好嗒然而歸。” 茅盾 《子夜》十八:“她猛可地站了起來,全身是反抗的火焰。然而她又隨即嗒然坐下。”參見“ 嗒焉 ”。
“嗒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à rán(部分文獻标注為“dā rán”,但根據權威字典如漢典,此處應讀作“tà”)。其含義可從兩個角度解釋:
超然物外的精神狀态
指身心完全放松、忘卻自我與外物的境界,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
失落、沮喪的情緒
描述因失意或怅惘而表現出的神情。例如:
注意:該詞屬于書面語,日常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典文學或抒情性較強的文本中。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嗒然若喪”“嗒然若失”等短語均指向第二種含義。
《嗒然》是一個漢字,具體意思是指聲音清脆響亮,表示突然的、意外的聲音。該詞可以拆分成“口”和“達”兩個部首,共有8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韓非子·嗟三》中。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嗒然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口”和“達”兩個部首的結構。
在繁體字中,嗒然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并未改變。
下面是一些關于“嗒然”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嗒然”相關的組詞:
嗒然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綜上所述,“嗒然”這個詞具體指聲音清脆響亮的突然聲音,它的構成部分為“口”和“達”,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擁有一定的繁體寫法。在句子中可以使用各種組詞和近義詞表達其意思,反義詞則表示相反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