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嗒然的意思、嗒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嗒然的解釋

[despondent;dejected;depressed] 形容懊喪的神情

嗒然若喪

詳細解釋

(1).形容身心俱遣、物我兩忘的神态。 唐 白居易 《隱幾贈客》詩:“有時猶隱幾,嗒然無所偶。” 宋 蘇轼 《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詩之一:“ 與可 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 明 宋濂 《抱甕子傳》:“且當抱甕之時,嗒然忘形,志慮外絶,精神内營,目不見色,耳不聞聲。” 清 金農 《尋孟尊師草堂》詩:“嗒然白雲外,巾舃得清涼。”

(2).形容沮喪怅惘的神情。 朱自清 《白采》:“他已經搬到附近什麼地方去了,我們隻好嗒然而歸。” 茅盾 《子夜》十八:“她猛可地站了起來,全身是反抗的火焰。然而她又隨即嗒然坐下。”參見“ 嗒焉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嗒然"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形容詞,讀音為tà rán。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莊子·齊物論》"嗒然似喪其耦"的表述,本義指物我兩忘的精神狀态,後演化為對神情狀态的具象化描寫。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釋義,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一、生理狀态的具象呈現 形容人因極度失落、沮喪而呈現的肢體語言特征,具體表現為垂頭、低眉、肢體松垮等生理反應,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描寫考試落第者"嗒然若失,枯坐竟日"。這種體态特征往往與"若喪""若失"等補語連用,形成固定搭配。

二、心理狀态的詩意投射 在唐宋詩詞中發展為對空寂心境的文學表達,如白居易《隱幾贈客》"有時猶隱幾,嗒然無所偶",通過物象描寫傳遞出詩人超脫物外的精神境界。這種用法在禅宗典籍中尤為常見,用以描摹修行者"物我兩忘"的悟道狀态。

權威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
  2. 中華書局《莊子集釋》
  3. 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詩》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嗒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à rán(部分文獻标注為“dā rán”,但根據權威字典如漢典,此處應讀作“tà”)。其含義可從兩個角度解釋:

  1. 超然物外的精神狀态
    指身心完全放松、忘卻自我與外物的境界,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

    • 蘇轼在《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中寫道:“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形容畫家沉浸于創作的狀态。
  2. 失落、沮喪的情緒
    描述因失意或怅惘而表現出的神情。例如:

    • 朱自清在散文中用“嗒然”刻畫人物低落的心理;
    • 現代例句如:“他望着遠去的背影,嗒然若失。”。

注意:該詞屬于書面語,日常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典文學或抒情性較強的文本中。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嗒然若喪”“嗒然若失”等短語均指向第二種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搬枒抱弄八夕鄙旨跛蹶蠶胎撤佃除徒貸贍惡姹耳蝸沸卉風囊風霜封秩隔三差五擱栅刮具規造黑籍洪紛歡幸堅潤吉丢古堆精采秀發近昵糾衆虀鹽隽英懼然伉倨龍擡頭履武漫抹慢世門坑明王閩劇磨勘貉袖能樣軿阗前和奇宕竊權塞子三吐三握沈雅試杯水性殊塗同會死于非命夙世龆龀擿問委備玮制無定據無適無莫仙人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