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馬融傳》:“ 融 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居宇器服,多存侈飾。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後因以“絳帳”為師門、講席之敬稱。 唐 李商隱 《過故崔兗海宅與崔明秀才話舊》詩:“絳帳恩如昨, 烏衣 事莫尋。”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五六:“ 孔 壁微茫墜緒窮,笙歌絳帳啟宗風。”
“绛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典故的詞彙,其含義與用法主要包含以下層面:
“绛帳”一詞源自《後漢書·馬融傳》記載:東漢經學家馬融才學淵博,授徒時“常坐高堂,施绛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即他在紅色紗帳前講學,帳後陳列歌舞樂伎。這種獨特的教學場景,使“绛帳”成為師門、講席的尊稱。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如描述傳統書院時會用“绛帳高懸”渲染氛圍。偶見于地名(如陝西扶風縣绛帳鎮),但日常口語中已較少使用。
注:部分非權威資料提及“與孔子相關”的說法無文獻依據,應以《後漢書》記載為準。
绛帳是指古代席地而坐的帳篷,通常用來表示宴會或重要場合中的席位或位置。
绛帳的拆分部首為纟(纟是“絞”的引申意義),總共有8畫。
绛帳起源于中國古代,由于帳篷外層常用绛紅色的織物覆蓋,因此得名為绛帳。
绛帳的繁體形式為綦帳。
古代漢字中,绛帳的寫法為絳帳。
1. 那位貴賓被安排在绛帳中央的位置。
2. 宴會上,绛帳下的賓客們都專注聆聽主人的講話。
绛紅、帳幕、帳篷、帳蓬。
紅帳、紅幕、绯帳。
羅帳、青帳、布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