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牖的意思、納牖的詳細解釋
納牖的解釋
《易·坎》:“六6*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 程頤 傳:“納約,謂進結於君之道;牖,開通之義。室之暗也,故設牖,所以通明。自牖,言自通明之處,以況君心所明處……人臣以忠信善道結於君心,必自其所明處乃能入也。”後遂以“納牖”謂導人于善。《明史·鄭履淳傳》:“忠言重折檻之罰,儒臣虛納牖之功。” 清 黃宗羲 《汪碩公墓表》:“其於經世之曲折,奏對之詳明,納牖揚庭,寂然無一可指。”
詞語分解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牖的解釋 牖 ǒ 窗戶:牖戶。蓬牖茅椽。 筆畫數:; 部首:片;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納牖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納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要點理解:
1.讀音與詞源
- 拼音:nà yǒu(ㄋㄚˋ 一ㄡˇ)。
- 詞源:出自《易經·坎卦》的“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程頤注解為“納約謂進結于君之道”,即以忠信善道引導君主,通過“牖”(窗戶,象征通明之處)比喻從君主明達的方面入手勸谏。
2.核心釋義
- 本義:指臣子通過君主能接受的方式(如忠信、善道)進行勸谏或引導,使其向善。
- 引申:後泛指以恰當的方法引導他人,強調“因勢利導”“從通明處入手”的智慧。
3.用法示例
- 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明史·鄭履淳傳》中“儒臣虛納牖之功”,指臣子未能發揮勸谏引導的作用。
- 清代黃宗羲的《汪碩公墓表》中“納牖揚庭”則形容以善道輔佐君主。
4.與近義詞的差異
- 不同于直接勸誡,“納牖”更強調策略性,需結合對方已有的認知或立場進行引導,類似“因材施教”的溝通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易經》相關注解或《明史》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納牖
納牖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納”和“牖”兩個字組成。
意思
納牖的意思是指打開窗戶,也可以指窗戶的窗扉。
拆分部首和筆畫
納字的部首是纟(糾部),牖字的部首是牛(牛部)。
納字的筆畫數為5畫,牖字的筆畫數為10畫。
來源
納牖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冢人司馬式注》中,原指将窗戶打開。
繁體
納牖的繁體字為「納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納字的寫法為「訥」,牖字的寫法為「牖」。
例句
他将窗戶納牖,讓清新的空氣流進房間。
組詞
納撲、納悶、納福、開牖、關牖、牖戶。
近義詞
開窗、掀窗、推窗。
反義詞
關窗、閉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