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頭的意思、點頭的詳細解釋
點頭的解釋
1.頭微微向下一動。表示允許、贊成或領會等。 五代 齊己 《寄松江陸龜蒙處士》詩:“道在誰開口,詩成自點頭。”《紅樓夢》第三五回:“ 黛玉 看了,不覺點頭。”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四大爺!四大爺!沒有你,簡直什麼也辦不通!你說一句,大家必點頭,别人說破了嘴也沒有用!”
2.表示招呼。 宋 劉過 《送劉從周教授》詩:“還鄉若有過從便,會盡人間隻點頭。” 元 無名氏 《陳州粜米》第二折:“從今後,不幹己事休開口;我則索會盡人間隻點頭,倒大來優遊。”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會盡人情,點頭亦屬多事耳。”
3. 唐 時科舉中選者,主考于其姓名上用紅筆點一下,謂之“點頭”。《新唐書·蘇晉傳》:“及 裴光庭 知尚書,有過官被卻者,就籍以朱點頭而已。 晉 因榜選院曰:‘門下點頭者更拟。’”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上:“ 雍 與兄 朗 、 序 、 福 昆仲八人,皆昇籍進士,列甲乙科,嘗號為‘點頭 崔 家’。”
詞語分解
- 點的解釋 點 ǎ 見“點”。 筆畫數:; 部首:黑; 筆順編號:
- 頭的解釋 頭 ó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點頭”是“點頭”的繁體寫法,指頭部向下微微一動,在不同場景中具有多重含義。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文化背景進行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與動作特征
- 動作描述:指頭部快速向前低垂後恢複原位的動作,幅度較小且時間短暫()。
- 核心語義:主要表達同意、贊許(如“領導點頭批準方案”)或打招呼、緻意(如“見面點頭微笑”)。
2. 引申含義
- 社會禮儀:在東亞文化中,點頭常作為非語言交流方式,表示尊重或回應,如回應他人問候時點頭。
- 權威象征:古典文獻中常見上級通過點頭表示許可,如《紅樓夢》第三十五回賈母“點頭依允”王夫人的安排。
3. 文學例證
- 宋代劉過詩句“會盡人間隻點頭”體現人際交往中的默契認同。
- 《文明小史》中“點頭稱是”展現對話中的贊同态度。
4. 用法擴展
- 連續點頭:如“連連點頭”表示深度認同()。
- 象征性點頭:現代語境中可脫離物理動作,引申為抽象認可,如“方案需要專家點頭”。
近義詞包括“首肯”“示意”,反義詞為“搖頭”。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過度點頭造成誤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點頭》的意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漢字寫法、例句
點頭(diǎn tóu)這個詞在中文裡常常用來表示肯定、認同或禮貌的示意動作。它由兩個字組成,拆分成部首為“⺘”和 “頁”,其中“⺘”讀作“皮”,“頁”讀作“yè”。按筆畫計算,點頭共有7畫。
這個詞的來源很有趣。在古代,有些人把榆樹粉末喂給驢子,以使它們“頭點點”。因此,“頭點點”逐漸演化成了“點頭”的說法。
《點頭》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點頭”(diǎn tóu)。繁體字是在簡化字出現之前使用的一種寫法,起源于古代的漢字。繁體字通常比簡化字的筆畫多,看起來更為繁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例如,“點”字的古時寫法中,第一個筆畫是橫,第二個筆畫是豎,接着是斜線,最後是一個彎鈎。而“頭”字的古時寫法中,第一個筆畫是橫,接着是一個三角形的組合。這些古代寫法與現代相比更加複雜,但卻展現出了當時的書寫風格和藝術性。
下面是一個使用《點頭》的例句:他面帶微笑,點頭表示同意。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來進一步豐富我們的詞彙。例如,“點頭微笑”、“點頭示意”、“點頭肯定”都是使用《點頭》的相關詞組。近義詞包括“點頭答應”、“點頭認可”、“點頭稱是”。而反義詞則可以是“搖頭否定”。
總之,《點頭》是一個常見的詞彙,用于表達肯定、認同或禮貌的動作。它的字形演變和古代寫法展示了漢字的曆史和文化傳承。通過學習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