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搖動不穩。《周禮·考工記·輪人》“﹝轂﹞大而短則摰” 鄭玄 注引 漢 鄭司農 雲:“摰讀為‘槷’,謂輻危槷也。”
“危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wēi niè,主要用于形容物體的搖動不穩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危”(高而懼)和“槷”(楔子或标志)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因結構問題導緻的不穩定”。
根據《周禮·考工記·輪人》的注釋(鄭玄引鄭司農注):“輻危槷也”,指古代車毂(車輪中心部件)若設計不當(如“大而短”),會導緻車輻(連接輪毂和輪圈的木條)松動,進而使車輪搖晃不穩。
引申意義
可泛指器物、建築等因結構缺陷或外力作用而産生的不穩固、易傾倒的狀态。
由于“危槷”屬于生僻詞,建議在專業文獻或辭典(如《漢語大詞典》《周禮注疏》)中進一步查證。當前網絡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危機(wēi j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卩」和「巛」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拼音是wēi jī,拆分的部首是「卩」和「巛」,它的總筆畫數為15。
「危機」的出處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周易》一書中。在現代用法中,「危機」通常指的是一種嚴重的困境或緊急狀況。
「危機」的繁體字為「危機」。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危」的上方用「厄」代替。「危」字的古寫形式為「厄」+「支」;「機」的字形與現代一樣。
1. 他們公司正面臨着一次巨大的危機。
2. 在困境中,我們需要保持冷靜,應對好危機。
1. 危急:形容遭遇嚴重危險或困境。
2. 危害:指對人或事物造成潛在或直接的傷害。
1. 緊急:指時刻都彌足珍貴,刻不容緩。
2. 困境:指陷入困難或棘手的境地。
安全:指沒有危險或威脅,具有保障和穩定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