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借對的意思、借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借對的解釋

古人詩文中的一種對仗方法,可分兩類:(1)借音為對。即以一句中某字的同音字與另一句中的字相對。如 唐 孟浩然 《裴司士員司戶見尋》詩:“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楊”音同“ 羊 ”,借以與“雞”相對。又如 唐 劉禹錫 《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鴻”音同“ 紅 ”,借以與“白”相對。(2)借義為對。即一句中的某字有兩個以上的意義,詩中用的是甲義,而借其乙義或丙義與另一句中的字相對。如 唐 杜甫 《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詩中“尋常”義為平常,但古時八尺為尋,倍尋為常。此即以其長度單位義與數字“七”、“十”相對。又如 唐 李商隱 《令狐八拾遺绹見招》詩:“ 漢 苑風煙催客夢,雲臺洞穴接郊扉。”詩中“漢”為朝代名,但“漢”又有星漢之義,此即借以與“雲”相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借對"是漢語修辭學和詩學中的重要概念,指通過漢字多義性或多音性構成的特殊對仗形式。這一術語最早見于南朝劉勰《文心雕龍·麗辭》,其核心特征是通過"假借"實現表面工整的對仗效果。

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借對可分為兩類:

  1. 借義對:利用漢字多義特性,在特定語境中借用非本義構成對仗。如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其中"尋常"本義為普通,此處借用古代度量單位(八尺為尋,倍尋為常)與數字"七十"形成對仗。
  2. 借音對:通過同音字替代本字實現語音對仗。李商隱《錦瑟》"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中,"滄"諧音"蒼"與"藍"形成顔色對。

北京大學王力教授在《漢語詩律學》中指出,這種手法在唐代達到藝術巅峰,既遵守格律規範又突破語義限制,展現出漢語特有的文字美學價值。現代語言學家呂叔湘在《中國文法要略》中強調,借對現象深刻反映了漢語"形—音—義"三位一體的文字特性。

網絡擴展解釋

借對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一種對仗修辭手法,又稱“假對”,通過借義或借音的方式實現工整的對仗效果。其核心特點在于利用詞語的多義性或多音性,在詩句中形成表面上的巧妙對應。具體可分為兩類:

一、借義對

通過借用詞語的另一種含義構成對仗。例如:

二、借音對

利用諧音字與其他詞語對仗。例如:

作用與特點

借對通過語義或語音的巧妙轉換,既滿足對仗的工整性,又增強詩句的含蓄性和趣味性。這種手法在近體詩(如律詩、絕句)中尤為常見,體現了古代詩人對語言的高度敏感與創造性。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作或更多案例,可參考權威文學解析資料(如、2、8)。

别人正在浏覽...

暗化傲戾拜署拔毛連茹本等辨明財迷心竅暢行無阻長河蟲尾牀棱貙貚大咎丹徼單孑獨立蹈矩循規枓栱督趣餌糕兒孫鹗爪發變風指高岸深谷供給制豪英荷蘭畫派皇城江豚較痊績功極樂鳥金衣公子雞鹜老奸溜明馬枥馬輿冥魂黏蹤農氓朒數嫔息遷坐齊車骐驎竭衾衽诎彊弱足少時神安氣集聖覺隨任貼河吐鐵外水鄉往閑家賢俊消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