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詩文中的一種對仗方法,可分兩類:(1)借音為對。即以一句中某字的同音字與另一句中的字相對。如 唐 孟浩然 《裴司士員司戶見尋》詩:“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楊”音同“ 羊 ”,借以與“雞”相對。又如 唐 劉禹錫 《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鴻”音同“ 紅 ”,借以與“白”相對。(2)借義為對。即一句中的某字有兩個以上的意義,詩中用的是甲義,而借其乙義或丙義與另一句中的字相對。如 唐 杜甫 《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詩中“尋常”義為平常,但古時八尺為尋,倍尋為常。此即以其長度單位義與數字“七”、“十”相對。又如 唐 李商隱 《令狐八拾遺绹見招》詩:“ 漢 苑風煙催客夢,雲臺洞穴接郊扉。”詩中“漢”為朝代名,但“漢”又有星漢之義,此即借以與“雲”相對。
借對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一種對仗修辭手法,又稱“假對”,通過借義或借音的方式實現工整的對仗效果。其核心特點在于利用詞語的多義性或多音性,在詩句中形成表面上的巧妙對應。具體可分為兩類:
通過借用詞語的另一種含義構成對仗。例如:
利用諧音字與其他詞語對仗。例如:
借對通過語義或語音的巧妙轉換,既滿足對仗的工整性,又增強詩句的含蓄性和趣味性。這種手法在近體詩(如律詩、絕句)中尤為常見,體現了古代詩人對語言的高度敏感與創造性。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作或更多案例,可參考權威文學解析資料(如、2、8)。
借對,是指對某種事物或情況的正确理解和判斷。在這個詞中,包含了“借”和“對”兩個字。我們來分析一下其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借對”的部首拆分為“亻”(從人中)和“寸”(寸部表示手),它們分别代表人和手。根據部首,我們可以推測出“借對”的字義與人和手有關。
根據五行學說,寸部筆畫數為3,亻部筆畫數為2。由此,“借對”的總筆畫數為5。
“借對”這個詞并沒有一個明确的出處,它是根據現代漢語的詞義和用法産生的。在繁體字中,“借”和“對”大緻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借對并沒有獨立出現過,因為它是根據現代情況而創造的詞語。在古時候的漢字中,可能會有類似的詞語,但我們無法找到完全等同的。
以下是一些使用“借對”這個詞的例句:
1. 他對這個問題的判斷是借對的。
2. 在這個關鍵時刻,你要借對方的态度來采取行動。
3. 學生們應該借對老師的教導,努力進步。
組詞:借力、借口、對于、對待
近義詞:準确、正确、恰當
反義詞:誤解、錯誤、不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