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微言諷喻。 明 馮夢龍 《智囊補·語智·鄭涉》:“ 劉玄佐 鎮 汴 ,嘗以讒怒,欲殺軍将 翟行恭 ,無敢辨者,處士 鄭涉 能諧隱,見 玄佐 曰:‘聞 翟行恭 抵刑,願付屍一觀。’ 玄佐 怪之。對曰:‘嘗聞枉死人面有異,一生未識,故借看耳。’ 玄佐 悟,乃免。”
“諧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微言諷喻”,指通過隱晦、诙諧的語言表達諷谏或勸誡之意。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文體發展
據《文心雕龍》記載,“諧隱”最初是諧辭(诙諧之語)與隱言(含蓄之言)的合稱,後發展為一種文體範疇。劉勰将其視為諷喻時弊的重要手法。
典型用例
如明代馮夢龍《智囊補》記載:處士鄭涉以“觀屍驗冤”的諧隱方式,成功勸止劉玄佐誤殺部将翟行恭,最終使其醒悟。
以上信息綜合自《智囊補》《文心雕龍》及相關詞典釋義(詳見)。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曆史文獻或修辭學專著。
諧隱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幽默、巧妙的隱藏或表達。它常常用來形容詩詞中含蓄而妙趣橫生的運用,或是某些文字、笑話中巧妙地隱藏的意思。
諧隱這個詞由“讠”、“言”和“隹”三個部首組成。根據現行的康熙字典,它的字形結構可以分解成12個筆畫。
諧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它的意思是以語言變幻和雙關的方式表現幽默,給人以娛樂的感覺。後來,在文學和詩詞創作中,逐漸成為藝術手法的一種。
諧隱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諧隱」。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些變化。據考據,諧隱在古時候字形上可能有不同的寫法,但目前并沒有确切的資料表明它的古代寫法。
1. 這首詩真是諧隱神妙,讓人不禁會心一笑。
2. 他的幽默總是充滿諧隱,每次說笑話都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諧隱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例如:
1. 諧隱詩:通過對詞語的巧妙運用,表達出諷刺、幽默的意味。
2. 諧隱笑話:在講笑話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雙關語和模棱兩可的表達,制造出幽默效果。
諧隱的近義詞是巧妙、隱晦。反義詞可能是明确、直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