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微言諷喻。 明 馮夢龍 《智囊補·語智·鄭涉》:“ 劉玄佐 鎮 汴 ,嘗以讒怒,欲殺軍将 翟行恭 ,無敢辨者,處士 鄭涉 能諧隱,見 玄佐 曰:‘聞 翟行恭 抵刑,願付屍一觀。’ 玄佐 怪之。對曰:‘嘗聞枉死人面有異,一生未識,故借看耳。’ 玄佐 悟,乃免。”
諧隱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一種獨特的修辭手法,包含“諧”與“隱”雙重含義。從字源分析,“諧”指诙諧幽默的語言形式,而“隱”則強調含蓄隱晦的表達目的,兩者結合形成“表面戲谑、内藏深意”的語言藝術。該概念最早見于《文心雕龍·諧隱》,劉勰将其定義為“諧之言皆也,辭淺會俗,皆悅笑也;隱者,隱也,遁辭以隱意,谲譬以指事”,即通過通俗幽默的言辭引發共鳴,再以隱喻婉轉傳遞深層思想。
在語言學層面,諧隱包含三種表現形态:一是諧音雙關,如《子夜歌》中“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借“絲”諧“思”,“匹”暗指“匹偶”;二是物象隱喻,如《離騷》以香草喻君子;三是典故藏詞,多見于文人酬唱時引用典籍片段暗含觀點。現代研究中,錢锺書在《管錐編》指出這種手法“以遊戲出正經,寓勸誡于談笑”,既符合漢語的音韻特征,又契合傳統文化的中和審美。
權威文獻參考:
“諧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微言諷喻”,指通過隱晦、诙諧的語言表達諷谏或勸誡之意。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文體發展
據《文心雕龍》記載,“諧隱”最初是諧辭(诙諧之語)與隱言(含蓄之言)的合稱,後發展為一種文體範疇。劉勰将其視為諷喻時弊的重要手法。
典型用例
如明代馮夢龍《智囊補》記載:處士鄭涉以“觀屍驗冤”的諧隱方式,成功勸止劉玄佐誤殺部将翟行恭,最終使其醒悟。
以上信息綜合自《智囊補》《文心雕龍》及相關詞典釋義(詳見)。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曆史文獻或修辭學專著。
百家語邊圉伯始不打價兒不自喜懲忿詞法爨火定向能武器東易酆城氣風急浪高風清弊絕焚煎黻班幹村沙感今懷昔官次鼓刀行家生活黃鯉講衆賤荊蹇修擊競進退可否寄書絶雅伉簡廓大鏡褲頭臉上漻漻蠃蟲瑪爾噶芒乎靡靡之音缪悠淖沙泥灰燂爍錢唐期節認處賽神桑田滄海颯飁生搏繩屝沈樓使絆兒十寒一暴收葬調胹偷娛土團武周憲範仙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