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職守;官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次。” 唐 元結 《為董江夏自陳表》:“無何以鄙僻之故,反為人知,遂污官次,以至今日。” 宋 歐陽修 《内殿崇班柴贻坦可内殿承制制》:“自列朝班,克勤官次。”
(2).官階;官吏的等級。《後漢書·郎顗傳》:“夫有出倫之才,不應限以官次。”《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九·北齊享廟樂辭》:“禮申官次,命改朝衣。” 宋 王安石 《掌禹錫趙良規并秘書監》:“宜推增秩之恩,以信懋功之法。往從官次,無或不祗。”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歐公撰範文正碑》:“此碑直叙事繫天下國家之大者耳,後人固不於此求 範公 官次也。”
“官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職守或官位
指官員的職責或所處的職位。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恪居官次”即強調官員應謹慎履行職務。
官階或官吏等級
表示官員的品級或晉升次序。如《後漢書·郎顗傳》提到“不應限以官次”,意為不應因官階限制人才。
職守相關
唐代元結在《為董江夏自陳表》中自述“遂污官次”,指因過失影響官職;宋代歐陽修亦用“克勤官次”形容官員勤勉履職。
等級制度
古代文獻如《北齊享廟樂辭》提到“禮申官次”,體現禮儀與官階的關聯;王安石在任命官員時也強調“官次”與職責匹配的重要性。
“官次”既可指具體官職的職責(如、2、3),也可指官吏的等級體系(如、7、9)。其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官次》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官員中的次要職位。官員是指國家或政府中的管理人員,而次要職位就是官員中較低級别的職位。
《官次》由兩個部首組成,它們分别是宀部和欠部。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
《官次》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它的形狀形似兩個人,一個人代表着官員,另一個人代表着次要職位,由此形成了《官次》這個詞。
繁體字中,“官次”變成了“官次”。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稍有不同。關于《官次》這個詞,古人把它寫成“官次”。
1. 他雖然隻是一個官次,但工作認真負責。 2. 這個官次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受到了上級的贊揚。
官次-官職、王位
次要-次級、下選、低層
次要-主要、高級、上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