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靡之音的意思、靡靡之音的詳細解釋
靡靡之音的解釋
指柔弱、頹靡的音樂。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羅刹海市》:“ 馬 即起舞,亦效白錦纏頭,作靡靡之音。”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九章:“他在一疊唱片裡又挑了一陣,‘他6*媽6*的,全是 美國 的靡靡之音。來,隻好聽聽 麥克唐娜 的吧!’”
詞語分解
- 靡靡的解釋 .猶遲遲。遲緩貌。《詩·王風·黍離》:“行邁靡靡,心中搖搖。” 毛 傳:“靡靡,猶遲遲也。”.引申為逐漸,漸漸。 晉 陶潛 《己酉歲九月九日》詩:“靡靡秋已夕,凄凄風露交。” 元 鄭彜 《續蘭亭會
- 音的解釋 音 ī 聲,亦特指有節奏的聲:聲音。音樂(?)。音律。音色。音量。音區。音韻。音像。音容(聲音、容貌)。弦外之音。 信息,消息:音信。佳音。音訊。 筆畫數:; 部首:音;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靡靡之音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靡靡之音”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拼音與讀音
- 正确讀音:mǐ mǐ zhī yīn(注意“靡”讀第三聲,非常見的“mí”)
注:該讀音糾正了日常誤讀現象,源自《韓非子》典故。
二、釋義
- 基本含義:指柔弱、頹廢的音樂,使人精神萎靡不振,多形容低級趣味或消磨意志的樂曲。
- 引申義:常被用于批評對社會風氣或個人心志有負面影響的文藝作品。
三、出處與典故
- 文獻記載:最早見于《韓非子·十過》,記載商纣王沉迷樂師延所作的萎靡樂曲,最終導緻亡國。
- 曆史故事:據《史記》記載,商纣王與妲己終日沉溺于“北裡之舞,靡靡之樂”,荒廢朝政,成為亡國誘因之一。
四、用法與示例
- 語境:含貶義,多用于批判消極文化現象。
例句:“某些網絡歌曲被批為靡靡之音,缺乏積極向上的精神内核。”
- 近義詞:亡國之音;反義詞:鈞天廣樂(指莊嚴恢弘的音樂)。
五、文化影響
該成語至今仍被用于文藝評論領域,強調藝術作品對社會精神面貌的塑造作用,提醒警惕低俗文化傳播。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靡靡之音》的意思
《靡靡之音》是指柔和婉轉、輕飄悠揚的音樂,通常用來形容某種優美動聽的曲調。
《靡靡之音》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靡靡之音》的拆分部首為革和音,其中“革”為紅色行書,共5畫;“音”為象形字,共9畫。
《靡靡之音》的來源
《靡靡之音》最早出自古代詩人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之二》:“感此時之曲聲,胡為乎靡靡。靡靡之音,幽幽於我閨。”其中,“靡靡之音”形容夜晚的曲聲柔和婉轉。後來,這個詞被引用來形容任何優美悠揚的音樂。
《靡靡之音》的繁體寫法
《靡靡之音》的繁體寫法為《靡靡之音》。
《靡靡之音》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靡”寫作“糜”,含義為浪費、放蕩;字形上方為單人衣物的形狀,下方為羊。而“音”則保持不變,表示聲音。
《靡靡之音》的例句
1. 這首曲子的《靡靡之音》讓聽衆陶醉其中。
2. 演出現場充斥着《靡靡之音》,令人流連忘返。
3. 他的琴音像《靡靡之音》一樣纏綿悱恻。
《靡靡之音》的組詞
靡麗、靡費、靡靡、靡堅不摧、靡敵
《靡靡之音》的近義詞
柔美之音、婉轉樂章、悠揚曲調
《靡靡之音》的反義詞
刺耳之聲、嘈雜音樂、沉悶樂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