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守關隘。《後漢書·馬援傳》:“三月,進營 壺頭 ,賊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 晉 左思 《蜀都賦》:“一人守隘,萬夫莫向。”
“守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守隘(拼音:shǒu ài)指把守關隘,即占據險要地形進行防禦。該詞由“守”(防守)和“隘”(險要關口)組合而成,常用于描述軍事或地理上的防禦行為。
古文典籍
現代用法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描述占據險要位置的防禦行為,如“駐軍守隘”“據險守隘”。
如需進一步了解“隘”的詳細演變或“守”的引申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漢典網(來源:)。
守隘(shǒu ài)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守衛關口或要塞的意思。
守隘的部首是宀(mián)和隹(zhuī),總共有12個筆畫。
守隘的意思可以追溯到古代,源自于古代中國軍事防禦用詞。隨着時間的推移,它逐漸演變為一個常用詞彙。
繁體字為守闢。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守隘可以寫成「守闢」。
1. 士兵們嚴密守衛着邊境隘口。
2. 官方決定派遣部隊守衛關隘。
守護、守夜、守衛、守株待兔。
守衛、保衛、執守、守護。
放棄、放狗、放任、散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