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兢慎的意思、兢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兢慎的解釋

小心謹慎。 唐 杜荀鶴 《泾溪》詩:“ 涇溪 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前蜀 杜光庭 《李绾常侍九曜醮詞》:“事主立身,得罄忠誠之節;循懷省己,常持兢慎之心。” 宋 範仲淹 《淡交若水賦》:“遊泳而學海同濟,兢慎而禮防共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兢慎”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兢慎”是一個由兩個近義單字“兢”與“慎”組合而成的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作為書面語使用,強調高度警惕、小心謹慎的态度。其核心含義可拆解如下:

一、字義溯源與構詞解析

  1. “兢”:

    本義為恐懼、戒懼的樣子。《說文解字》釋為“兢,兢也。從二兄,二兄,兢意也。”段玉裁注:“兢,謂危懼也。”引申為小心、戒慎,常以“戰戰兢兢”形容極度謹慎的狀态。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慎”:

    本義為謹慎、小心。《說文解字》:“慎,謹也。從心,真聲。”強調内心對言行的審慎約束,避免過失。

    來源參考:《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

  3. “兢慎”合成義:

    二字同義複用,構成并列式複合詞,極言态度之恭謹、行為之審慎,絲毫不敢懈怠或疏忽,帶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緊張感與責任感。

二、經典文獻用例與語境義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見于唐代杜牧《阿房宮賦》結尾的警示: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其文末點睛之筆為:

“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杜牧借此呼籲統治者須以史為鑒,時刻保持“兢慎”之心,方能避免重蹈覆轍。

來源參考:《杜牧集系年校注》(中華書局,全四冊)卷一中《阿房宮賦》原文及曆代注疏。

三、現代釋義與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兢慎”保留其古雅色彩,多用于以下語境:

四、權威詞典釋義歸納 綜合權威辭書定義:

兢慎 jīng shèn

【釋義】 戒懼謹慎;小心慎重。形容态度極其嚴肅認真,唯恐有失。

來源參考:

結論

“兢慎”凝練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居安思危”“慎終如始”的處世智慧,其語義重心在于因敬畏而産生的極緻謹慎,常用于強調對曆史、責任或風險的深刻警覺與自律态度。

網絡擴展解釋

“兢慎”是一個文言詞彙,意為小心謹慎,強調在行為或态度上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細緻性。以下為詳細解釋及例證: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兢”與“慎”均表示謹慎、小心,疊加使用後詞義更加強調如履薄冰的審慎态度。例如唐代杜荀鶴《泾溪》中“泾溪石險人兢慎”,形容行人在險峻溪石上行走時的謹慎。

  2. 語境延伸

    • 個人修養:如範仲淹《淡交若水賦》中“兢慎而禮防共守”,指以謹慎态度維護禮儀規範。
    • 處世之道:前蜀杜光庭的“常持兢慎之心”,強調立身處世需時刻自省。

文學例證

出處 例句 語境
唐·杜荀鶴《泾溪》 “泾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自然險境中的謹慎
宋·範仲淹《淡交若水賦》 “遊泳而學海同濟,兢慎而禮防共守。” 人際交往的克制與自持

使用特點

如需更多例句或詞源考據,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全唐詩》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本題不甯策厲長春樹纏擾朝鼓沖擊波詞柄單虛調奸斷背山放瘀紛紛不一豐腹符同膏馥高人一籌貫序挂賬古律駭怛洪韻慌慌薦璧狡算葭牆潔悄儆鑒靜暝錦席擠入看做落客夢懇請狂怒狼蟲虎豹辣酥酥柳蠶賣零工夫滿鼓鼓毛鐵墨蒙泥沈磐桓撲騰前阃慶赉乳管澀重讪駡沈族石礁受用刷刨順天應人司盟痛徹心腑土販吳庖下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