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束發。指年少時。《隋書·儒林傳·劉炫》:“餘從綰髮以來,迄于白首。”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序》:“ 藩 綰髮讀書,授經於 吳郡 通儒 餘古農 ,同宗 艮庭 二先生。”
“绾發”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ǎn fà,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解析:
字義解析
文化引申
古代男子成年時需束發加冠(如《禮記》記載的“弱冠”禮),女子則以簪绾發象征成年。因此“绾發”常代指年少時期,如《隋書》中“餘從綰髮以來,迄于白首”。
文學作品
常見搭配
“绾”字在古漢語中還可表示掌握權力(如“绾攝”指掌控事務),或用于形容情感(如“绾别離”表達不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說文解字》對“绾”的注解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
《绾發》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于描述女子的發型。它指将頭發紮成橫向的辮子或盤發,使其顯得整齊美觀。
《绾發》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纟」和「發」。其中,部首「纟」表示與線、紗有關的事物,而「發」表示頭發。整個詞語共有11個筆畫。
《绾發》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婦女一般會将頭發绾成辮子或盤起來,以顯示其娴靜、端莊的美。因此,這個詞彙就用于描述這種發型。
《绾發》的繁體字為「綰髮」。
在古時候,「绾發」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代拼音字母的發展和簡化,「绾發」的古漢字寫作可能為「□□」(注:此處無法提供具體古漢字寫法)。
1. 她绾起烏黑的長發,看起來更加美麗動人。
2. 這位仕女将長發绾成雙辮,露出了她優雅的氣質。
绾纓、绾結、绾帶、绾飾
束發、束髮、盤發
披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