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遇火即溶,喻消滅之快速。 唐 沉亞之 《為韓尹祭韓令公文》:“櫪甲馬之萬銜,惟君王之所指,撲 淮 僮與 齊 蠆,猶烹冰以燎葦。”
“烹冰”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烹冰”字面指用火煮冰,但實際為比喻用法,表示冰遇火迅速融化,引申為消滅事物極其快速、徹底。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出自唐代沈亞之《為韓尹祭韓令公文》:
“撲淮僮與齊虿,猶烹冰以燎葦。”
此處通過“烹冰”比喻消滅敵人如同冰遇火消融般迅捷,同時用“燎葦”(燃燒蘆葦)強化勢不可擋的意象。
建議需要深入探究語境的讀者,可參考《全唐文》相關篇章。
《烹冰》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烹調冰塊或冷水,形容極為困難。
《烹冰》的拆分部首是火和冫(冫是水的部首),共有11個筆畫。
《烹冰》來源于明代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二絕》:“凡下人之意,出則以汀落;措更立則不堪,即例如獲所烹冰之水。”意為下人的意見即便表達出來也不被接納,就如同烹沸冰塊一樣,完全沒有意義。
《烹冰》的繁體字是「烹冰」。
《烹冰》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明顯變化。
她在寒冷的冬天裡窮困潦倒,與《烹冰》一樣,生活異常艱難。
烹饪、冰塊、冰水、熱冰等
困難、費力、艱辛等
輕松、容易、簡單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