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 the appointed time] 到預定的日期
屆期不另通知
到預定的日期。《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屆期齊集湖亭,各演雜劇。” 劉師培 《悲佃篇》:“及選舉屆期,佃人欲保其田,勢必曲意逢迎,籤以田主應其舉。”
“屆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到預定的日期”,常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屆”字本身有“到達”和“量詞(用于會議、畢業班級)”兩種含義,如“第一屆會議”“應屆畢業生”。在“屆期”中,“屆”取“到達”義,與“期”組合後特指時間節點的實現。
綜合漢典、滬江詞典、查字典等權威解釋。
屆期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某個事件或活動應當發生的确切日期或期限。它通常用來表示某個工作或計劃的完成時間、交付時間或期望時間。
屆期的拆分部首為“屍”和“日”,其中“屍”是表示人的意思,而“日”是表示太陽或時間的意思。根據筆畫順序,屆期的總筆畫數為9筆。
屆期一詞的來源比較晚,最早出現在《清史稿·卷二四五·吳新坡傳》中:“導員頒屆期,備輸買糧方策”。在這裡,屆期用來表示頒布通知或命令的日期。
屆期的繁體字為「屆期」。
在古代,屆期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按照《康熙字典》的記載,屆期的古字形為「屆其」。
1. 我們必須在下周的屆期前完成這個項目。
2. 這份合同規定了交付商品的屆期。
3. 我們将在屆期内向您提供準确的報告。
1. 組詞:按屆期、限屆期、提前屆期、滞後屆期
2. 近義詞:截止日期、完成時間、交付期限
3. 反義詞:不确定時間、無限期、無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