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邪淫散漫。《礼记·乐记》:“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6*乱。” 孔颖达 疏:“邪散,谓违辟不正,放邪散乱。” 清 莫友芝 《<巢经巢诗钞>序》:“圣门以诗教,而后儒者多不言,遂起 严羽 ‘别裁别趣,非关书理’之论,由之而獘竞出於浮薄不根,而流僻邪散之音作,而诗道荒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邪散汉语 快速查询。
“邪散”一词的释义需结合不同来源综合分析:
一、基本释义 该词读作xié sàn,核心含义为“邪淫散漫”,指行为或风气偏离正轨、放荡不羁的状态。
二、文献溯源 最早可追溯至《礼记·乐记》:“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其中“邪散”被孔颖达注解为“违辟不正,放邪散乱”,即指音乐或行为的不正之风会导致社会混乱。清代学者莫友芝在《巢经巢诗钞序》中沿用此意,将“邪散”与诗道荒废相联系。
三、现代引申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补充了“邪恶势力被驱散”的引申义,但此用法未见于古代文献,可能是基于字面义的扩展解读。
注意:该词属于古汉语范畴,现代使用频率较低,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涉及学术研究,建议直接查阅《礼记》原典及权威注疏。
邪散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邪”和“散”。其中,“邪”是一个由“卩”和“业”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它表示着邪恶、错误的含义;“散”则由“攴”和“关”两个部首组成,表示着散开、分散的意思。
“邪散”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教思想。在道教中,邪气被认为是一种有害的力量,需要通过祈祷、斋戒等方式来驱散。因此,“邪散”一词被用来表示驱散邪气、祛除不吉之力。
邪:部首为卩,笔画数为三; 散:部首为攴,笔画数为四。
“邪散”一词在繁体中的写法为「邪散」。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邪和散都有一些不同的写法。例如,在篆书中,“邪”字的形状更加简略,而“散”字的“攴”部分则写作“散”。这些变体写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书法风格中存在。
1. 通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他的心中的邪气逐渐散去。
2. 只有正能量才能驱散周围的邪念。
邪影、邪术、邪恶、邪念、散播、散场、散发、散步
消散、驱散、散去、除去、消除
积聚、集中、紧缩、坚持、固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