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颉羌的意思、颉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颉羌的解釋

古時泛指少數民族首領。 吳師道 《吳禮部詩話》引 宋 楊景 《凱歌》之三:“不是頡羌求款附,為君唾手取 靈州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颉羌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由“颉”與“羌”二字組合而成,主要具有曆史與族群指代含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意義、來源及用法:


一、字義解析

  1. 颉 (jié/xié)

    • 本義:

      “颉”為多音字,此處讀作jié(《廣韻》古黠切)。《說文解字》釋為“直項也”,本指頸部僵直昂首之态,引申為倔強、抗衡 之意(如“颉颃”)。

      來源:《說文解字·頁部》

    • 引申義:

      在古文獻中亦通“拮”,表強取、掠奪(如《詩經·邶風》“燕燕于飛,颉之颃之”)。

  2. 羌 (qiāng)

    • 本義:

      中國古代西部重要族群名稱,屬氐羌系統,活躍于今甘肅、青海、四川一帶。《說文解字》載:“羌,西戎牧羊人也。”

      來源:《說文解字·羊部》

    • 曆史指代:

      漢至魏晉時期,“羌”常指西北遊牧民族,後衍生為泛稱(如“羌笛”“羌戎”)。


二、“颉羌”的複合含義

“颉羌”并非現代常用詞,其意義需結合曆史語境:

  1. 族群特指說:

    可能指漢代西羌中一支以“颉”為名的部落。《後漢書·西羌傳》記載羌人分支繁雜,部分部落名稱含“颉”音(如“勒姐羌”“燒當羌”),但未直接出現“颉羌”。學者推測其為某部族别稱或音譯異寫。

    來源:《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

  2. 行為特征說:

    或形容羌人桀骜不馴、善戰抗漢 的特性。“颉”表對抗,“羌”指族群,合稱突顯其與中原政權的沖突關系。如《漢書·趙充國傳》載羌人“叛服無常”,漢廷屢次征讨。

    來源:《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傳》


三、文獻用例與權威參考

  1. 古籍中的間接關聯:

    • 《後漢書·段颎傳》記東漢将領段颎平定羌亂時,有“斬羌豪颉渠”等記載,“颉渠”為人名,或與“颉羌”存在詞源關聯。

      來源:《後漢書·卷六十五·段颎傳》

    • 清代考據學家王念孫《讀書雜志》提及“羌族名號多轉音異寫”,印證“颉”可能為羌語部落名的漢譯。
  2. 現代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未單列“颉羌”詞條,但“颉”字釋義包含“對抗”義,“羌”字明确指代民族。結合曆史背景,“颉羌”可理解為漢代活躍于西北、屢次反抗中原統治的羌人勢力。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修訂版


四、學術研究補充

當代學者如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指出,漢文獻中的羌族名稱常含貶義标籤,“颉羌”可能屬此類政治話語,反映中原對邊緣族群的軍事化描述。

來源: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中華書局,2008年


“颉羌”屬曆史專名,核心含義指向漢代西北羌族中某支善戰部落或其對漢廷的抗争行為。其詞義依托于古代民族關系史,需結合文獻與考據學成果綜合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颉羌”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和讀音區分:

一、作為成語(讀jié qiāng)

  1. 基本含義
    形容人高傲自大、目中無人,帶有貶義色彩。
  2. 來源與演變
    源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中提到的羌族小人“颉羌”,後演變為成語。“颉”指自視甚高,“羌”指小人,合稱表示傲慢之人。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态度傲慢、輕視他人的行為,如:“他颉羌自滿,終緻失敗。”

二、作為曆史名詞(讀xié qiāng)

  1. 基本含義
    古時泛指少數民族首領,常見于曆史文獻。
  2. 例證與引用
    宋代楊景《凱歌》有“不是颉羌求款附,為君唾手取靈州”之句,此處“颉羌”指歸附的少數民族首領。
  3. 相關背景
    “羌”為古代西部民族,曾建立後秦政權;“颉”在此處可能與部族稱號或音譯相關,具體含義需結合史料考據。

三、讀音與用法的關鍵區别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或《吳禮部詩話》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報覆吧嚓背禮備馬備預不虞便做道不耐顫顫巍巍成窯惡斁坊局泛舟篙工膏秣跟班格物光隆關洛丱學家瑰偉候長棘匕金鑛金邱疚懷幾于箕張袀袨空道快爽澇池樂侑燎竹李耳馬錢末曲牛蓑妮子骈孕黔劇趫迅氣象戰裙帶風驅祟熱切睿圖賽麥施賦收伏踏罡禮鬥桃符闆銅龍樓脫期土酥蜲娜無铨次鄉愚鹹壤潇湘細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