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黔劇的意思、黔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黔劇的解釋

[Guizhou Opera] 貴州地方戲曲劇種,由曲藝“文琴”(一種用揚琴伴奏的說唱形式)發展而成,原來叫“文琴戲”

詳細解釋

戲曲劇種。流行于 貴州 。由曲藝“文琴”(一種用揚琴伴奏的說唱形式)發展而成,原名文琴戲,1958年起,改稱“黔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黔劇,又稱“貴州文琴戲”或“文琴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貴州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它主要流行于貴州省的貴陽、畢節、遵義、安順、黔西南等地區。

詳細釋義與核心特征:

  1. 起源與形成:

    • 黔劇是在貴州傳統說唱藝術“貴州揚琴”(又稱“文琴”)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貴州揚琴是一種坐唱形式的曲藝,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唱腔優美,文詞典雅。
    • 20世紀50年代,為響應發展地方戲曲的號召,貴州文藝工作者嘗試将坐唱的揚琴搬上舞台,以戲曲形式表演,加入了角色扮演、身段動作和舞台美術等元素,從而正式形成了黔劇這一新興劇種。其标志性事件是1956年貴陽市黔劇團演出《搬窯》獲得成功。
  2. 藝術特色:

    • 唱腔音樂: 黔劇音樂主要繼承自貴州揚琴,屬于闆腔體結構,同時也吸收了貴州本土的民間小調、戲曲(如花燈)和民歌的養分。其唱腔委婉細膩、清新流暢,具有濃郁的地方韻味。主要闆式包括清闆、二闆、三闆、揚調、苦禀、二流等。
    • 語言: 采用貴州官話(貴陽話為基礎)演唱和念白,通俗易懂,地方特色鮮明。
    • 伴奏樂器: 以揚琴為主奏樂器,輔以高胡、二胡、琵琶、三弦、笛子、箫、唢呐等民族樂器,有時也加入大提琴等低音樂器以豐富音響效果。打擊樂則借鑒了京劇等劇種的鑼鼓經。
    • 表演風格: 表演融合了本地民間藝術和借鑒其他成熟劇種的程式,既有戲曲的虛拟性、程式化特點,也注重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風格樸實自然。
  3. 代表劇目與文化價值:

    • 黔劇的代表性劇目包括傳統戲《秦娘美》、《搬窯》、《珍珠塔》、《三難新郎》等,以及新編曆史劇和現代戲《奢香夫人》、《張秀眉》、《血披氈》、《姊妹崖》等。其中,《秦娘美》(改編自侗族民間故事)和《奢香夫人》影響尤為廣泛。
    • 作為貴州本土孕育的唯一地方戲曲大劇種,黔劇承載着貴州的曆史文化、民俗風情和語言藝術,是研究貴州地域文化、民族融合(劇目常涉及漢、苗、侗等民族故事)的重要載體,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曆史文化價值。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黔劇是貴州省的地方戲曲劇種,其名稱源于貴州省的簡稱“黔”。以下是關于黔劇的詳細解釋:

1.起源與發展

黔劇起源于貴州傳統說唱藝術“貴州揚琴”(又稱“文琴”或“貴州彈詞”),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清代康熙年間,揚琴藝術已在貴州流傳,早期以坐唱形式為主,後逐漸吸收貴州梆子、彈詞等元素,于1953年首次嘗試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定名為“黔劇”,并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藝術特點

3.文化地位與分布

黔劇主要流行于貴陽、畢節、安順、遵義等地,是貴州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保留了傳統曲藝的精髓,又融合了現代戲劇的表現手法,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

4.名稱變遷

早期曾被稱為“文琴戲”,1958年後統一定名為“黔劇”,以體現其地域屬性。

總結來看,黔劇是貴州揚琴藝術與地方戲曲融合的成果,既承載了曆史傳承,又展現了貴州獨特的文化風貌。

别人正在浏覽...

闆藍抱子筆材比德駁費礤牀兒踩高蹻蟲尾達德憚漫厎定東勞西燕董齊鬥打斷喝而降绯魚豐顔幹眼症隔界革削過惡果匳和域黃韭胡槎惠言瘕疾江天檢獲角子門九介九冥決谳誇世括號料玉盲妁面壁九年妙土虐士甯哥潛移默奪凄零傾筐倒庋清氣起死弱柳傷禽生骨水螅松椟損費縮回童仆同鄉會魏蠶婑娜相許諧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