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izhou Opera] 貴州地方戲曲劇種,由曲藝“文琴”(一種用揚琴伴奏的說唱形式)發展而成,原來叫“文琴戲”
戲曲劇種。流行于 貴州 。由曲藝“文琴”(一種用揚琴伴奏的說唱形式)發展而成,原名文琴戲,1958年起,改稱“黔劇”。
黔劇是貴州省的地方戲曲劇種,其名稱源于貴州省的簡稱“黔”。以下是關于黔劇的詳細解釋:
黔劇起源于貴州傳統說唱藝術“貴州揚琴”(又稱“文琴”或“貴州彈詞”),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清代康熙年間,揚琴藝術已在貴州流傳,早期以坐唱形式為主,後逐漸吸收貴州梆子、彈詞等元素,于1953年首次嘗試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定名為“黔劇”,并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黔劇主要流行于貴陽、畢節、安順、遵義等地,是貴州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保留了傳統曲藝的精髓,又融合了現代戲劇的表現手法,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
早期曾被稱為“文琴戲”,1958年後統一定名為“黔劇”,以體現其地域屬性。
總結來看,黔劇是貴州揚琴藝術與地方戲曲融合的成果,既承載了曆史傳承,又展現了貴州獨特的文化風貌。
黔劇是指貴州省本土的一種戲劇形式,也是貴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黔(黑):部首為黑,總筆畫為11。
劇(刀):部首為刀,總筆畫為18。
黔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起初被稱為“黔劇班”,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在繁體字中,黔劇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示例:
黔:黍(谷子的一種)+灬(火)
劇:刀+居(在…之中)
黔劇是貴州省獨特的一種戲劇形式,既有京劇的繁複和精細,又有川劇的豪放和激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它以貴州本土的傳統戲曲表演形式為基礎,融合了當地的音樂、舞蹈、服飾和戲曲表演技巧,表現了貴州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
組詞:黔劇演員、黔劇表演、黔劇團體
近義詞:貴州戲、黔劇坊
反義詞:京劇、川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