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到得的意思、到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到得的解釋

(1).等到;到了。 宋 楊萬裡 《辛亥元日送張德茂自建康移帥江陵》詩:“到得我來恰君去,正當臘後與春前。”《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有本事出幾兩銀子與我,到得你跟了他去,我别讨過丫頭過活卻不好?” 魯迅 《準風月談·各種捐班》:“到得 民國 ,官總算說是沒有了捐班。”

(2).亦作“ 到的 ”。與“不”連用,猶言至于。 元 楊文奎 《兒女團圓》楔子:“我若早有個兒子,也不到得眼裡看見如此。哎!這便是我沒孩兒的那個下場頭。” 元 武漢臣 《老生兒》第一折:“若是肯慈悲啊,也不到的生患害。”《水浒傳》第二八回:“你便尋我過失,也不到得該死。”

(3).亦作“ 到的 ”。猶言及得,算得。 元 範康 《竹葉舟》第一折:“我做官的,身上穿的是紫羅襴……何等榮耀!你們出家的,無過是草木衣食,到得那裡!” 元 無名氏 《小尉遲》第一折:“憑着我坐下馬,手中鎗,有萬夫不當之勇,料他到的那裡!”

(4).猶倒是。《古今小說·陳禦史巧勘金钗钿》:“ 田氏 道:‘我寧可終身守寡,也不願隨你這樣不義之徒。若是休了到得乾浄,回去燒個利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到得”在漢語中是一個具有特定語法功能和方言用法的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語言研究,其核心釋義如下:

一、核心含義:抵達、達到(動詞短語)

指人或事物抵達某一地點、時間或狀态,強調動作的完成或結果的實現。

例句:

“他日夜兼程,終于到得了京城。”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到”的引申用法釋義

語法解析:

“到”表動作趨向,“得”作補語标記,共同構成“動詞+得+結果補語”結構,表示動作達成目标。

二、方言用法:能夠、可以(助動詞)

在吳語、江淮官話等方言中表“可能”或“能力”,相當于普通話的“能”“可以”。

例句:

“這扇門壞了,到得開伐?(這門壞了,能打開嗎?)”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收錄吳語用例

地域分布:

該用法主要見于上海、蘇州、杭州等江南地區,屬區域性特征詞彙。

三、使用場景辨析

  1. 書面語:多用于描述空間位移或時間推移的結果(例:“及至黃昏到得山中”)。
  2. 口語(方言):表可能性時需注意地域限制,非方言區可能造成理解障礙。

    語言演變提示:

    方言義項在近代白話作品中可見痕迹,如《水浒傳》中“到得那裡”兼具“抵達”與“能否”雙重語境可能。


權威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 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 中華書局.
  3. 李榮.《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綜合卷). 江蘇教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到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表示時間或狀态的到達
    指“等到;到了”,常用于描述時間推移後的結果。
    例句:宋代楊萬裡《辛亥元日送張德茂自建康移帥江陵》中“到得我來恰君去”,即“等到我來時,恰好你已離開”。
    延伸:在《警世通言》中也有類似用法,如“到得他無話,自然認錯”。

二、特殊用法

  1. 與“不”連用,表示“至于”
    用于否定句,強調某種情況不會發生。
    例句:元代楊文奎《兒女團圓》中“我若早有個兒子,也不到得眼裡看見如此”,意為“不至于落得這般境地”。

  2. 表示“及得,算得”
    多用于反問或感歎,表達對某事的評價。
    例句:元代範康《竹葉舟》中“你們出家的……到得那裡!”,即“出家人的生活怎能算得上(榮耀)”。

  3. 通“倒是”,表轉折語氣
    在部分方言或古白話中,可表示與預期相反的情況。
    例句:如“他平日懶散,到得考試時卻格外認真”。


三、現代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哀拯畢現篰息稱力承泣誠心出乖弄丑大軸子防風粥發恲發生爐煤氣分析化學粉澤附辭會義佛戾幹吾告天鳥鬼門上占卦桂序禾苗候兵黃鐡礦儉葬激波居稽濬壑刻薄虧待拉火禮賓司零支了米麥無重數利塗流射流水遊龍亂說辘轳刼綠衣使者買榜盲聾盟契免職明昭昏蒙末端納節撚軍袅袅娜娜泥車瓦馬箐道日文宂散三紙無驢扇馬殺殺使酒駡坐頹鬧瓦特猬鋒逶遟無底洞誣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