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飛舉貌。騫,通“ 鶱 ”。
(2).比喻地位上升。 南朝 宋 範泰 《贈袁湛謝混》詩:“亦有後出隽,離群盡騫翥。” 唐 沉千運 《贈史修文》詩:“曩昔盡騫翥,與君仍布衣。”
“骞翥”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ān zhù,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鳥類高飛的樣子,常用于形容輕盈騰空的姿态。
比喻人的地位或成就顯著提升,帶有積極進取的意味。
“骞翥”(qian2 zhu4) 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骞”是由馬和戔部組成,表示馬騰躍的樣子;“翥”由羽和九部組成,表示鳥兒翺翔的樣子。
按筆畫順序,拆分後的部首為:“骞”- 馬(5畫)、戔(7畫);“翥” - 羽(6畫)、九(2畫)。整個漢字共有20畫。
“骞翥”這個詞源于古代文學作品《山海經·西山經》中的描述。《山海經》是中國古代一部描寫山川地理、奇異動物植物的典籍,其中提到了許多想象中的神獸、神鳥等動物,如“骞翥”就是其中之一。
在繁體字中,“骞翥”寫作“騫翥”。
根據古代漢字的變遷,可以推測“骞翥”的古時候寫法。在古代,漢字形狀和現代有所不同,但是根據古籍中對于字形的描述,可以将“骞翥”寫作:“駸翥”。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出現的頻率較低,多以“騫翥”的形式出現。
1. 飛鳥骞翥,展翅欲飛。 2. 馬兒骞翥,威風凜凜。
1. 馳骞:表示馬奔馳騰躍的樣子。 2. 翺翥:表示鳥展翅翺翔的樣子。
1. 飛揚:表示飛禽騰空的樣子。 2. 高翔:表示鳥兒高高地飛翔。
1. 平緩:表示運動緩慢、不激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