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雕刻(碑文)。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詠宏徽於刊勒。” 前蜀 杜光庭 《錄異記·許君》:“因得古碑,文字刓缺,不可復識。因剗去舊文,刊勒新記。”
(2).刊印;刻印。《明史·劉體乾傳》:“請以内外一切經費應存革者,刊勒成書。” 清 魏源 《說文儗雅叙》:“且 吳江 鈕氏 、 元祁 江氏 均已依其部分著書,刊勒行世。”
"刊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刊"與"勒"兩個語素複合而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主要有以下三層釋義:
一、刻石記事 "刊"本義為削除錯訛(《說文解字》釋為"剟也"),後衍生出雕刻之意;"勒"指在金石上镌刻文字(《玉篇》釋為"刻也")。二者結合構成同義複詞,特指将重要事件镌刻于石碑以傳後世。如唐代張說《起義堂頌》載:"刊勒甲子,圖寫丹青",即用此義。
二、修訂校勘 引申指對文字内容的修正與審定。清代俞樾《春在堂隨筆》記載:"後得宋刊本,乃重加刊勒",此處指通過校對古本進行修訂。這種用法與"刊"字本義中"削改錯簡"的原始含義相承。
三、文獻編纂 在文獻學範疇特指典籍的編纂刊行。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提及:"宋世刊勒最盛,然多官本",此處指宋代官方大規模刻印書籍的文化工程。該用法強調文字載體從金石到紙質文獻的演變。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
“刊勒”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雕刻碑文
指在石碑或其他材料上刻寫文字。例如南朝謝靈運在《山居賦》中提及“詠宏徽於刊勒”,即通過刻碑記錄功績。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常見,如《明史》記載的“刊勒成書”也與此相關。
刊印、刻印
指印刷或刻版印制文字。例如《明史·劉體乾傳》中的“刊勒成書”,即指将内容刻印成冊。現代漢語中,“刊”也保留“刊登”之意,如“刊載文章”。
部分詞典将其作為成語,比喻受壓迫或束縛,如“無法自由表達意見”。例如描述社會、政治環境對人的限制。但需注意,此用法多見于現代引申,古籍中較少直接對應。
鞭爆弁韓邊孽逼緊差歧澄叙戳指慈壸當職撢人稻澤第八厎定釘頭磷磷東家犯曆非金屬礦床罐子玉嘩鬧花農甲坊署翦戮家司警探款案跨時櫑具劍泐滅噒噒隆率眉須麼人眇漠木渎牛疫皮剝所绮繡勸贊踆鸱人陣日度睿谟生土深中隱厚十六字心傳食租水樓蜀菊順口溜順手蒜押素塵俗語天縡頭秃唾面自乾忤作遐籍閑料嘴赩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