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曜的意思、五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曜的解釋

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漢 史岑 《出師頌》:“五曜霄映,素靈夜歎。” 晉 葛洪 《抱樸子·至理》:“外除五曜,内守九精。”《藝文類聚》卷七五引作“外珍五耀”。《文選·沉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三仁去國,五曜入 房 。” 李善 注引《春秋元命苞》:“ 殷 紂 之時,五星聚 房 。”三仁,指 殷 之 微子 、 箕子 、 比幹 。 房 ,即 房宿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曜是漢語詞彙中對五大行星的傳統統稱,源于中國古代天文學體系,具體指金星(太白)、木星(歲星)、水星(辰星)、火星(熒惑)、土星(鎮星)。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的星象觀測,并被納入“七政”系統(五曜加日月),後成為傳統文化中天文、曆法、占卜等領域的重要理論依據。

從詞義構成看,“五”表數量,“曜”本義為日光,引申為星辰光輝,故“五曜”特指五顆顯著發光的行星。漢代《史記·天官書》記載:“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将五曜與五行哲學結合,賦予其金、木、水、火、土的屬性,形成天人對應的宇宙觀。唐代《晉書·天文志》進一步明确五曜的運行規律,稱其“循黃道而行,遲疾有常”,體現了古代對行星軌迹的觀察總結。

在文化衍申層面,五曜被視為天象吉兇的征兆。例如《漢書·天文志》載“熒惑守心,主大災”,将火星(熒惑)異常與政權變動關聯。宋代《雲笈七籤》等道教文獻則把五曜神格化,作為修煉體系中的護法神祇。現代漢語詞典如《辭源》(商務印書館)将“五曜”釋義為“古代對金、木、水、火、土五星的總稱”,強調其曆史語言學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五曜”是古代中國對五大行星的統稱,具體指金、木、水、火、土五星,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1. 基本定義
    五曜即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稱“五緯”。古人觀測到它們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迹類似織物的橫線(緯線),故稱“五緯”,後因與“五行”對應而稱“五曜”。

  2. 名稱與天文特征

    • 水曜(水星):古名“辰星”,因距離太陽最近,觀測時總在太陽兩側約30度内(一“辰”的間距)。
    • 金曜(金星):古名“太白”,因亮度極高,黎明時稱“啟明”,黃昏時稱“長庚”。
    • 火曜(火星):因顔色熒紅如火焰,稱“熒惑”。
    • 木曜(木星):古名“歲星”,因約12年繞天一周,用于紀年。
    • 土曜(土星):古名“鎮星”,因公轉周期約28年,每年鎮守一宿。
  3. 文化淵源
    五曜源于古代對星辰的自然崇拜,《史記·天官書》記載“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将五星與五行哲學結合。後世文獻如《抱樸子》《出師頌》等也多次提及五曜,用于天文或隱喻。

  4. 擴展含義
    部分文獻中,五曜被引申為“輪流交替”的象征,如職務輪換等場景,但此用法較罕見。

五曜既是天文觀測的産物,也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若需進一步了解各行星的詳細觀測記錄,可參考《史記》《新唐書》等古籍或現代天文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泠泠悲風賓侶不麛不卵參照長道瞠惑達材二六闆腐脅甘麮矸子歸除行市寒山寺鶴籌合同異賀獻華表謊花家公嘉谷精辟進取心舊職克平快車廉倨靈蛇之珠洛川會議蠻溪梅花海鹘門插關秘苑沐薰漚菅袢燠前頭人輕飄飄勤務兵丘籠冉季日本人三七齋三舍生山坡地杓角搠換四谛替僧團保為虎添傅翼違谕吳羊向令閑日下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