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低自己的身分;委屈自己。 漢 揚雄 《法言·五百》:“詘身,将以信道也。如詘道而信身,雖天下不為也。” 宋 曾鞏 《答王深甫論揚雄書》:“見所不見,敬所不敬,此《法言》所謂詘身所以伸道者也。”
“诎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通過古代文獻用例體現,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1. 詞義解釋
“诎”通“屈”,意為彎曲、折服;“身”指自身。組合後表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常與堅守道義相關聯。該詞多用于表達為追求更高理想而主動妥協的情境。
2. 文獻引證
3. 使用背景
該詞多出現于儒家語境,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士人精神相通,體現古代文人在理想與現實沖突時的處世哲學。
現代理解提示
由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若需在當代語境中使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說明其“為大局暫時隱忍”的引申義,并标注古文出處以避免歧義。
《诎身》這個詞由“欠”和“身”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4筆。
《诎身》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束縛、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莊子·逍遙遊》中的一句話:“雞骨廢脯,不足案者也。诎身而治天下,豈不愚哉!”意思是指束縛自己的身體,企圖去治理天下,實在是愚蠢的做法。
《诎身》的繁體字為「詘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許多變化。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代的《诎身》的寫法為「欠身」。
1. 他從小就受到嚴格的教育,懂得诎身約束自己的行為。
2. 為了達到目标,他不惜诎身努力,每天都按時鍛煉身體。
組詞:诎束、身心、身體、身高
近義詞:約束、限制、束縛
反義詞:放松、解放、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