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息兵的意思、息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息兵的解釋

停止用兵。《戰國策·秦策二》:“ 宜陽 未得, 秦 死傷者衆, 甘茂 欲息兵。” 唐 杜甫 《奉送卿二翁統節度鎮軍還江陵》詩:“留滞嗟衰疾,何時見息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息兵”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詞彙,字面由“止息”與“兵器”組合而成,指代停止軍事行動或結束戰争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息兵”意為“停止用兵,休戰”,常用于描述國家或勢力之間達成和平協議、暫緩沖突的行為,例如《左傳·哀公十年》中記載的“吳将伐齊,越子率其衆以朝焉,吳人懼,乃息兵”。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息”字本義為呼吸,引申為停止、休息;“兵”則指兵器或軍事行動,二者結合後形成“停止戰争”的核心語義。這一詞彙在古籍中使用廣泛,如《史記·項羽本紀》提到“漢王乃西過梁地,至虞,謂左右曰:‘…天下匈匈,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項王怒,欲一戰,漢王不聽,項王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走入成臯。項王聞淮陰侯已舉河北,破齊、趙,且欲擊楚,乃使龍且往擊之。淮陰侯與戰,騎将灌嬰擊之,大破楚軍,殺龍且。…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說淮陰侯。淮陰侯弗聽。是時,彭越複反,下梁地,絕楚糧。項王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曰:‘謹守成臯,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毋令得東而已。我十五日必誅彭越,定梁地,複從将軍。’乃東,行擊陳留、外黃”,展現了古代戰争中“息兵”策略的複雜性。

在現代漢語中,“息兵”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與“罷戰”“休戰”構成近義詞組,但更強調主動停止軍事對抗的決策過程。例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出,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政策聲明中,如“兩國籤署條約正式息兵”。其反義詞包括“開戰”“興兵”等,體現了詞彙在語義場中的對立關系。

從社會語言學視角觀察,“息兵”一詞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和為貴”的思想,與《孫子兵法》提出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理念形成呼應。相關研究顯示,該詞在先秦典籍中的出現頻率反映了古代社會對戰争與和平的辯證認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息兵”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ī bīng(注音:ㄒㄧ ㄅㄧㄥ),意為停止用兵或停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息兵”指戰争或軍事沖突的暫時中止,通常用于描述主動停止戰鬥行為。例如《戰國策·秦策二》中提到:“宜陽未得,秦死傷者衆,甘茂欲息兵”,表明因傷亡過重而選擇停戰。

2.出處與用法

3.近義詞與反義詞

4.相關擴展

5.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或《戰國策》相關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八合識保證辯驗博碩肥腯不瞑步虛人草跋剗磢承運赤鯉當頭一棒到官甘州曲功行圓滿含啼鴻鴛誨喻胡揑怪僵呆劍佩警迹近古遽人钜野魁岸罍觚勵兵秣馬立場不穩漏電賣嘴明推暗就蓬松輕煦瓊罂祛蠹除奸曲政冗員融字僧宇删竄聖母帖申議食藏收頓帥示嗣世頌德歌功縮進壇域挑子梯苔痛誣丑诋透物電光吐綻望慰威厭無籍之徒午日三公相水火香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