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狀似花的座子。《舊唐書·音樂志二》:“鼓,承以花蚨,覆以華蓋,上集翔鷺。”
(2).佛像的蓮花座。 南朝 梁武帝 《光宅寺金像诏》:“銅初不送,何緣乃爾?豈不以真相應感,獨表神奇乎!可鎸著花蚨,以為靈誌。”
“花蚨”是一個較為冷僻的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和佛教文化中,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形狀似花的座子
指器物底部裝飾成花朵狀的承托結構。例如《舊唐書·音樂志二》記載的鼓架:“承以花蚨,覆以華蓋”,說明花蚨用于支撐鼓具,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
佛像的蓮花座
在佛教語境中,花蚨特指佛像下雕刻成蓮花瓣的底座,象征清淨莊嚴。南朝梁武帝《光宅寺金像诏》中提到“鎸著花蚨,以為靈誌”,即指佛像的蓮花座。
花蚨多用于禮樂器具、宗教造像等場景,例如唐代宮廷雅樂的鼓架、寺廟佛像的基座,兼具功能性和象征意義。
注:因該詞現代使用極少,權威資料有限,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引文和語言學分析。如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舊唐書》《梁武帝集》等原始文獻。
《花蚨》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草木的花和蟲蚊。在古代詩詞中,花蚨常用來形容春天繁花盛開、萬物複蘇的景象。
《花蚨》的部首是花,它屬于草木類的字。此外,《花蚨》一詞共有八個筆畫。
《花蚨》這個詞在《說文解字》中有記載。在繁體字中,花蚨的寫法為「花蕱」。
在古時候,花蚨的寫法略有不同。以楚石文為例,花蚨的形狀為上方三點連接下方的「廿」字形,上方的三點表示花朵,下方的「廿」字表示蟲蚊。
1. 枕畔聞花蚨,夢裡繞蜿蜓。
2. 螞蟻踏花蚨,春風送暖透。
1. 花朵、蚨翅、蚨蛾、蚨蛇、春蚨等。
1. 花蟲、花蝶。
1. 枯萎、幹枯。
【别人正在浏覽】